600字珏山作文

如题所述

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珏山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其势之凌峥,确可与华山的奇伟峭险,武当山的秀媚风光相媲美。“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这里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内涵丰富,寺、观、殿、门构筑了丰厚的道教文化积淀。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珏山在东汉时就被辟为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有“中国道教圣地”之称。现在,晋东南地区最大的拓展训练基地、激光野战对垒场落户珏山,珏山蕴月湾片区对游客开放。不久,珏山景区将形成山水相得益彰的休闲、修心、修性的度假目的地,成为我国北方少有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在珏山景区二天门处,有一孔窑洞是专门供奉木匠祖师鲁班的。按道教的神仙供奉规制,珏山所供奉的真武祖师及诸神仙都与消灾解难、驱妖降魔、保佑平安有关,和木匠祖师鲁班风马牛不相及。原来,珏山在修建之初,曾受木匠祖师鲁班的帮助。 相传,玄武祖师通过精深的道法令当地富甲一方的士绅王太来折服,王太来向玄武祖师许诺在大年来临之际,让祖师住进新建的庙宇。然而,时进腊月,天寒地冬,王太来为实现诺言,拿出六斗黄金用于建庙。当地百姓加入到了修建庙宇的队伍当中,放羊的从羊圈里将羊赶出,往山上驮砖和河中结的大冰块,仅一天累死的羊就不计其数。没有几日,庙宇四围的墙就基本结束了,该到上斗拱的时间了。由于天气寒冷,斗拱部件根本粘不到一起。在地上熬好的皮胶,还上不到木匠手里,就冻成了冰 鲁班
疙瘩。眼看大年即将到来,无法向前赶工期。一夜之间,王太来的头发全白了。第二天,他来到珏山正顶,看着就要上斗拱的庙宇,痛心的哭了起来,这哭声惊动了正在雕刻盘龙藻井的瘦弱老者。这老者还未走到王太来身边,就听监工大叫:“来了快一个月了,给你块木头雕刻藻井,到现在马上就要上藻井了,还是一块木头,还不抓紧时间”。老者没有听监工的话,走到王太来身边,说:“东家你为何事而烦恼 呢?”王太来将这几日的烦恼倒出。老者听后,在王太来耳边轻说了几句话后,独自走到木头旁又去敲打。王太来先是一惊,细细一想,权当死马当活马医吧。王太来命人将糯米碾碎,熬成糊糊状,令匠人每人一碗,吃到嘴里吐出来,用吐出来的糯米糊糊来粘斗拱,这一招果然灵验。不到一天时间,上墚的斗拱就全部粘完了。 由于天气的原因,粘上的斗拱异常牢固。王太来将此法问于木匠均不知其缘由。到上藻井的时间了,王太来在工地上寻找雕刻藻井的老者,已经找不到他了,只有他雕刻的那块木头还在那里。王太来走到木头跟前,轻轻把木头摇了一下,就听哗啦一声,那块木头上立刻现出四条飞龙,飞龙相互缠绕,吞云吐雾,围绕着中间的宝珠。王太命人小心翼翼的将藻井安上,藻井不大不小,安上合适,不差分毫,他对老者的雕刻手艺佩服的五体投地。王太来回到了家中,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同时,在祖师神位前祷告,曰:“我已将庙宇修好,请祖师不日驾临”。晚上,王太来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了告诉他粘斗拱的老者,老者对他说:“弃恶从善,善莫大焉,玄武祖师以此度化,实属不易,我乃木匠祖师鲁班是也,得知祖师修庙有难,遂化身凡人前来相助”。王太来醒来将此事告知守庙人,守庙人甚为感激。于是,在二天门处凿出一石窟,供奉鲁班祖师,以此纪念他在修建珏山正顶中所立下的功德。 虽然,玄武庙宇经历数代,已有多次修缮。但是,鲁班助阵修庙宇的事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对 珏山
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钟灵毓秀,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内涵丰厚。山上松柏悬崖,林壑深蔚,游人不绝如蚁,接踵摩肩。自宋代起,历朝逐年在珏山双峰间建起玄帝殿、真武宫、灵官顶及一、二、三天门等。 珏山寺庙依山势而筑,远望凌空入云,殿角飞椽于绿树花草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山琼阁、海市蜃楼。二天门三百六十余级石阶,陡然直上,两边峭壁险峻,峡谷幽深,使游人于登山险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蕴。及至山顶,迎面是气势雄伟的南天门,依次而上二天门、三天门、过月亭、而后至双峰极顶的真武宫和灵官顶。 游历于珏山胜境之中,那无处不在的石刻碑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沧桑,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编辑本段珏山吐月
晋城四大名胜之一。 明嘉靖三十五年《创建珏山一天门记》碑文曰:“每年八月望, 月自中出, 谓之珏山吐月, 亦游观之胜景也”。
编辑本段景点介绍
南顶
珏山的南顶 ,又叫慈云阁。此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的是观 珏山风景
音菩萨,她两边的是善才童子和小龙女。上层供奉的是三圣像,中央的是释迦牟尼,两边的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和儒家的孔子。三教以各自伦理来感化世人,要以善为本,以德为重。儒道佛三教圣人共居一山,共奉一殿的景观在全国极为罕见。珏山三教合一的奇观,原来早在汉、魏时期,珏山就被开辟为道场,与青城、武当、天坛并称为天下四大道教名山。南北朝时期,有僧人和儒家弟子来到这里,在珏山对面的硖石山腰塔庐住宿,开展活动。珏山道人不仅不加阻拦,而且还竭诚帮助他们兴建寺院和庙宇。久而久之,三教的情感便愈来愈加深厚,难舍难分了。于是,便形成了“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映儒家风”的三教合一的奇观。下楼到殿外。这边供奉的是送子观音,谁家的媳妇怀不上孩子,就在这里给送子观音上香,求她给一个孩子。另一面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可以驱除病。
正顶
珏山正顶又名东顶或金顶,供奉着玄天上帝、周公、桃花。玄武本是玉皇大帝的化身。在四方神中,北方玄武最受尊崇,被玉帝封为“玄天上帝”拜祀玄武者,能够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正顶玄武殿初建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顶下方的三官殿里面供奉的有天官、地官、水官。故慈善之人求天官赐福、有罪之人求地官赦罪、运气不顺之人求水官解厄。三官治理人类,记录人间善恶,执掌人间祸福,一切众生皆是三官统摄。
西顶
西顶真武殿:塑有真武帝君和龟蛇二将。真武本为玄武。玄武入武当山修炼,在珏山镇守,久而得道。宋真宗时,为避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并封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珏山因此再建真武殿。
文昌殿
塑有文昌帝君,并配塑天聋、地哑、加官童子、晋爵童子、诗书童子、经文童子。文昌帝君分管人间禄籍与文昌府事。后世学校亦有祀奉者。所以,求官、求学的人都要来此拜祀文昌。
过月亭
在西顶和正顶的路上有一四柱亭子,每到三五之时,一轮圆月穿亭而过,直射青莲寺,形成了天下奇观。“珏山吐月”自古为晋城名胜之首。亭内墙壁有乾隆年间的“双峰捧月”和十八位举人秀才题诗的石刻碑记。
一天门
珏山共有三个天门,由西南向东北依山而建。一天门位于半 珏山
山腰中,月老亭之上,在缓坡与陡崖相连之处。此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破“四旧”时遭破坏。1991年在原址留下的4米余高的砖墙上重新进行了修缮。现在一天门为石拱门,门楣上有明代初建时镌刻的石匾额,匾额两边刻有两条飞龙,手法细腻,技艺精湛。门洞两旁有石刻图纹及石刻人物。门洞内左右立有1556年所镌石碑各一通,一通为《初建珏山一天门记》,详细记载了一天门修建的年代、规模以及“珏山吐月”的来历等。另一通为功德碑,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珏山一天门的捐资者,上至黄亲族室,下至寻常百姓均有。 进入一天门,我左手边的这处偏殿叫六瘟神殿,里面塑着六瘟神 像,分别为钟士贵、赵公明、史文业、吕岳、刘元伯、张元达。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消灾免病所供奉的保护神。
财神殿
正殿为五路财神殿,供奉的是招宝天尊——萧开、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财神——赵公明。 大家抬头看山壁上这两棵树,是“迎客柏”,她们姿态优美,虽然饱经千年的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们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呢。有位著名的诗人还为我们的两棵迎客柏留下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奇柏傲立山壁边,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许多来往游客都会拜一拜我们这两棵神柏,一求长寿。跃过这两棵柏树我也祝愿大家长寿多福。
二天门
天梯的尽头就是二天门,这里塑有马光华、赵公明、温琼、岳飞四大天王的塑像。这四个人为四大护法元帅,其中,马光华为大帝,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所 珏山
以民间称“马王爷三只眼”。赵公明为财神之一,是水财神相传为终南山人,能够使买卖公平,财源茂盛。温琼为温元帅, 他可以驱除邪恶、诛罪叛逆、巡查真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关公为关圣地君,因其“忠孝节义”,是唯一道、儒、佛三教共同供奉的王。道教称他为武圣帝君,佛教称他为伽蓝神,而儒教则称他为武圣人。
文笔峰塔
又称回军塔,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37年(1609年)重修。文笔峰塔高37米,八角九层,巨石为基,青砖砌身,自上而下,逐层内收,各层塔檐以青砖迭砌外伸,间隔饰有龙头砖雕,上部被覆硫璃瓦,布局协调,结构精巧。塔内夹墙有砖石蹬道,盘旋而上,可进入各层塔室。通过塔室门窗,近可鸟瞰泽州全貌,远可眺望晋豫山河。
丹河龙门口
总面积2平方公里。该景点内有丹河渡槽,五龙宫庙及峡俗胜境三大景观。这里曾是历史上泽州人祁雨的地方。今日整修一新的五龙宫庙同凌空飞架的丹河渡槽相映成趣。丹河峡谷风光绮丽,清新自然。峭壁上有远近闻名的青龙洞和卧虎洞。丹河水顺流而下依次分布有竹杆圪洞、石缝流水、龙壁夕照、龙嘴瀑布、腾龙脊、点将台、仙人洞、珍珠泉、赢钱石、五龙潭等奇观异景。游览区开设的垂钓区,更是休闲人们的一个好去处。
关帝庙
创建于宋代,占地约6000平方米,共有古建160余间。庙宇巍峨,气势恢 珏山
宏。院内绿树成荫,桃杏芬芳,给人以庄严肃穆,恬静幽雅的美感。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戏楼、山门、过亭、关帝殿和三义殿。关帝殿前缕空雕龙石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价值。三义殿前的四根石雕廊柱上,雕刻着各种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郭子义父子同朝,陆秀失负君蹈海,八仙过海等等。雕刻艺术精湛,人物形态逼真,结构协调对称,立体感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间的微雕算盘更是中国一绝。关帝庙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一个重要的休闲场所,每年游客逾10万人。
娲皇窟
相传此地为女娲炼石补天处,其凿山取石之痕现仍可见。左崖上书“女娲氏炼石处”,右崖上刻“层峦耸翠”,均系古代名士之作。半山腰上有200平方米的平台,否侧石壁上有娲皇窟和三清洞,均系天然石洞。内分别供奉有女娲氏及侍女像和道教神灵,其中三清洞内壁上还有高大的树干化石。洞外有石碑数十通,详细记述着宋、元、明、清各代重建庙宇的情况。娲皇窟自1995年开发以来,年接待游3万。浏览比窟,既可凭吊人类始祖女娲氏,又可欣赏太行雄姿。
二仙观
创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仙观由二进院落组成,内奉乐氏二仙,观前山门已毁,前院建筑也面目全非,现仅存后院正殿、耳殿、香亭、配殿等。正殿三间见方,用材硕大,斗拱分布疏朗,殿内木制“天宫楼阁”,由三个单体建筑和一个单拱廊桥组成,斗拱柱枋,勾栏门窗,脊瓦吻兽皆备。斗拱出挑之多这宋代建筑之罕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后槽的仙台上有二仙塑像及侍女像四尊。所塑人物,体态端庄,眉清目秀,为宋塑中的佳作。
白马禅寺
始建于唐代,是泽州府佛都活动的主要场所,历代都有修缮,明万 珏山
历28年,清康熙3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大的重修,使白马寺的规模不断扩大,香火越来越旺,1942年毁于日本侵华战争。1989年五台山善财洞住持释隆慧来此住锡,筹备修缮。成立了“白马寺山旅游公园领导组”。由原晋城县县长闫志先任总指挥,先后投资20余万元,修建通往该旅游点的旅游公路,改善周围环境。修建旅游公路6公里和修缮各景点。使“藏经楼”、“地藏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重视昔日雄姿。此外,黑龙潭、白龙宫、天然石城、马铃石、景公塔等景点都得到修葺。在寺院的后山又发现了唐代以前的石窟佛像群,共有78尊,大到1米高,小到20余公分,佛像保存完好,具有很强的参研价值。1996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补初为该寺改名提宇--白马禅寺。
东四义东湖
该村早在1952年就被受予“全国卫生模范村”,周总理曾亲手为他们颁发了由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奖旗。改革开放后,该村先后投资修建了具有江南风采的人工湖和街心花园,修建了影剧院、综合服务中心、图书馆、学校、体育场、澡塘和农民娱乐中心等服务设施。成为太行山区现代化的新农村。
孔子回车处
因传说春称末年中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教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在拦车村被顽童孑难,被迫返郑(州)而得名。明朝年间县衙在天井关村面修建了一座文庙和一幢碑楼,巨大的石碑上刻下了“孔子回车之辙”六个大字,路旁石头上的两条浅沟,相传为孔子当年回车的车辙。
编辑本段旅游交通
景区内交通:往返索道45 珏山导游图
/人 景区内交通:景区内有区间电瓶车,车票5元/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9
晋城有座白马寺

“五一”节来了,我素有登山的爱好,于是便与两三伙伴徒步去游览市郊的白马寺山。

“白马寺山”是一个很别扭的名字。按理说,山和寺本应该各自有其名的,但因为山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而寺庙是人们后来才修建的,所以人们通常习惯以山的名字来代称山上的寺庙。如远近颇有点名气的珏山,山顶上的庙宇叫做真武庙,但人们为了方便,习惯上也称这座庙为珏山庙,却从不把珏山称作真武庙山。而白马寺山就是因为山上有一座白马寺,而被叫做白马寺山的。你说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点别扭吗?

这座山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难道他本来没有名字吗?不然,这座山原来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马山。明代万历年间编修的《泽州志》记载:“司马山,城北十里。”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泽州府志》记载:“司马山,县北十里。魏司马懿封长平侯,尝登此山。”又引《风土记》“司马山在晋城”、《初学记》“晋代祠此,因以为名”。这里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三国魏的司马懿被封为长平侯,曾登过这座山;第二,司马氏建立晋朝,做了皇帝,人们于是为皇帝的祖宗司马懿在这座山上建了祠庙,当时这座山就被叫做司马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司马山的名字在晋代就有了,又见于《风土记》、《初学记》这些古代著名的文献典籍,明万历《泽州志》和清雍正《泽州府志》又有明确记载,为什么现在这座山不叫做司马山,而别出心裁地用了“白马寺山”这样一个别扭的名字呢?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太深奥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为什么要叫“白马寺山”,完全可以不问,但写文章是比较严谨的事,却不能草率,因此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既然这座山本来的名字叫做司马山,又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在以下的叙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马寺山”这个别扭的名字,而直接写作司马山了。

这天,天气好晴朗,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彩。当我们来到司马山麓,仰望山颠,却见山与天相接之处挂着一片白云,起初并没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里是什么白云呀,是一件硕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们从雕塑的大致轮廓和“白马寺山”的名字判断出这是一匹腾飞的白马。马首高昂,后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飞扑下来一般。这时,一个同伴大声说:“这哪儿是马,你看马头,分明就是鸟嘴嘛!”我仔细一看,可不,马脖子很粗壮,马头却又细又尖,很像是一个长着细长嘴巴的鸟头。唉!不知是哪位蹩脚的雕塑家弄出这么一幅马身鸟首的糟糕作品,让人越看越觉得别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却不能不谈,因为这座雕塑标志着所谓“白马寺山”的文化呀!在晋城,曾经盛传着“南有孔子回车,北有白马拖缰”这样两句话,“孔子回车”不必说了,晋城人几乎家喻户晓,“白马拖缰”却令人费解。于是一些有心人便围绕着“白马拖缰”这个词望文生义,附会出许多关于“白马王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说得煞有介事,绘声绘色。然而,这些所谓“民间传说故事”一看就知道并非来自民间,而是现代文人的即兴创作。因为“白马王子”一词是舶来品,不是国产,难以混入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难以对“白马拖缰”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释。那么“白马”究竟为何在此“拖缰”,其中有什么含意呢?我们只能求助于历史文献了。

明代成化年间编修的《山西通志》说:“白马寺在泽州城东北十里司马山上,因白马驮经过此,故以名寺。”这儿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原来根本就不是什么“白马拖缰”,而是“白马驮经”。“驮经”一词,经过口耳相传,逐渐讹为“拖缰”,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却不知道因此误了多少人。说真的,“拖缰”拖得习惯了,一下子要改为“驮经”,还真是转不过弯来。话又说回来了,转得过弯来也好,转不过弯来也罢,历史的本来面目是这样,不由你不转。等你转过弯来,再来看这一座被称作白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鸟头在拖缰呢,根本没有一点“驮经”的意味,你说可笑不!

近午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白马寺。历史上的白马寺应该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万历《泽州志》只记了“城北司马山,国朝建”几个字,清雍正《泽州府志》也只写了“在城北十里司马山,明建”的字样。晋城的青莲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人题咏和碑记,而白马寺却除了方志中这些极其简短的记述之外,再难找到任何有关的文献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华日军用大炮对准了这座小寺,历来在寺内养尊处优的释迦摩尼、观音大士、地藏菩萨及其十八罗汉诸佛,眼睁睁地看着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怜的焦土,那被芸芸众生称作“无边”的佛法却怎么也施展不出来。可恨的是,在东洋鬼子的炮火之下,竟连一块残碑断碣都没能够留存下来,这里从此便断绝了香烟。

晋城建市之后,百废俱兴,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平地起楼台,白马寺要在焦土上重新修建了。曾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白马寺的住持僧请原以仁老先生撰写碑文。原老先生到已建成了部分殿宇的白马寺观看,回来之后赞叹道:“真正有气度啊,现在新修的白马寺,不知要比原来的白马寺大多少呢!”十来年过去了,白马寺还在不停地修建着,主体建筑已经全部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不仅巍峨壮观,而且香烟旺盛。玉佛殿里面供奉着五尊金妆的汉白玉佛像,据说是十多年前从缅甸进口的,不用说,在当时自然是天价。现代科技也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许多佛殿里的佛像背后都安装了电气设备,能够不停地放射出耀眼光芒来,使这些无知无能的佛像平添了几分庄严和神秘。寺院里播放着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录音随处可以听到,非常优美,不知是娱乐圈里哪位明星的杰作,还是美声唱法呢!

我们一向不喜欢礼佛,面对佛祖的宝像金身也只是垂手而过,和成群结对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比起来,显得很不融洽。不过我知道佛祖有大度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你想吧,面对日寇的炮火轰击,佛祖都能够容忍,难道会容不下我们这一点点傲慢吗?看到大雄宝殿的周围的石柱上刻满了篆书楹联,我便想上前仔细观赏,不料“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等现代文明的辞藻撞入眼帘,原本一点可怜的好奇,也顿时烟消云散了。兴味索然,我们便在天王殿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小憩。

这时,一位站在台阶上的老僧便过来和我们攀谈。老僧面目清癯,衣帽整齐,显得很精神,而且十分健谈,自言是从钱塘辗转而来,在此临时挂单。当谈到白马寺工程浩大耗资甚巨时,老僧微笑着说:“这很容易,官方行为,一句话的事,就是一句话的事。”老僧特地将“一句话的事”作了重复,来强调不论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是官方行为,那就是说一句话那么容易。
告别了佛祖,离开了白马寺,一路下坡,步履轻快,虽然不是一句话的事,却比上山容易多了。这时,我突然想起有人说过,“晋城市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理由是晋城建市二十多年来,还没有一座市级的图书馆;有人还为此而大声呼吁,请求当政者重视文化建设,请求要尽快修建一个市级图书馆。想到这儿,我不禁纳闷了,这些人难道没有来过白马寺吗?这白马寺难道不是晋城市的文化吗?白马寺里面的那座高大雄伟的藏经楼,不就是一座很好的图书馆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