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如何分层及段意

如题所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分层及段意如下:

第一段(第1—4节):写在风雨交加的大年夜中,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第5—11节):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幻想中享受到了温暖、美食、圣诞树关怀等。
第三段(第12、13节):写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冻死在街头。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冷酷的现实与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织的画页。

文章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明亮与黑暗的反差、温暖与残酷的对比,将整部作品引入一种令人心碎的凄惨境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

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

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节):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第5-11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三段(第12-13节):讲小女孩死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扩展资料

写作特点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相互交替,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1、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了五次火柴,出现了四次幻象。作者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

2、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快乐幸福的大年夜,这种快乐的气氛与小女孩的悲惨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课文中小女孩共五次擦然火柴,四次幻景。

第一次:温暖的火炉—渴望温暖;第二次:喷香的烤鹅—渴望食物;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渴望快乐;第四次:慈祥的奶奶—渴望亲情、关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0

一、分层以及段义:

1、第一段(第1—4节):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2、第二段(第5—11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3、第三段(第12、13节):讲小女孩死了。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并入选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14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3-28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4节):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第5—11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三段(第12、13节):讲小女孩死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13
第一段(1~4)写在风雨交加的大年夜中 ,一个赤脚的小女孩走在街头卖火柴,她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第二段(5~10)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幻想中享受到了温暖、美食、圣诞树关怀等。
第三段(11~12)写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冻死在街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