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现存的五种原译本具体有什么差别?

如题所述

【无量寿经(梵Aparimita^yur-su^tra,藏H!od-dpag-med-kyi bkod-pa)】
二卷。现行本依《开元释教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以及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由于本经有二卷,分量多于《阿弥陀经》,因此,相对于《阿弥陀经》之被称为‘小经’,本经则被称为‘大经’,或‘双卷经’。

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吴·支谦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宋·法贤译。以上是五种存本。此外,各经录有记载而现在缺本的还有∶《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魏·帛延译;《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佛驮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以上是七种缺本,如《开元释教录》卷十四说∶‘右七经与《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同本,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开元录》以后出现的宋·法贤译本,即为五存七缺共十二译本。

但以存本论,现行的魏·康僧铠译本,在《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皆未列载,《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均以此本列为法护所译,《历代三宝纪》则并载僧铠和法护两种译本。但此经的译语、译例与宋·宝云所译的《佛本行经》等却颇相接近。宝云译本已见诸《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可见从那时以来一向存在,到隋代才成缺本,今本或即宝云所译,被展转误题为魏译本。又此经的异译本《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开元录》题为支娄迦谶所译,而《梁高僧传》和《开元录》以前隋、唐诸经录中却均将它作为魏·帛延译。但《出三藏记集》卷二又录有法护译《无量寿经》,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勘诸法护其他译籍,与此经译语又多相近,因之此经或即原为法护译本亦未可知。

又以缺本论,晋·竺法护和宋·宝云译本可能即是支娄迦谶和僧铠译本,已如上说,此外,后汉·安世高译本,在《出三藏记集》等古录中未列,仅据《历代三宝纪》卷四谓安世高有此译本,似难认为事实。东晋·竺法力译本《出三藏记集》等亦未列载,只《历代三宝纪》谓见诸《释正度录》,也堪疑问。刘宋·佛驮跋陀罗和宝云所译的原是一本,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两人皆于刘宋·永初二年(421)扬都道场寺同时同处译出,因之这两译似属一事。又昙摩蜜多译本,隋《法经录》和《开元录》虽皆列载,似系误传。

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胜友、施戒与智军共译出,现存于藏文大藏经中。

此经的梵本,系于十九世纪中在尼泊尔发见,英国马克斯·穆勒和日本南条文雄于1882年据以刊行。嗣又用英文加以译出,收于1894年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此经的日文译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本译出了多种日译本。但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来一般均通行汉文译本,而尤以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各国流传最广,这当是由于这一译本在中国古来即已盛行弘通,对于此经的讲诵疏注最为兴盛的影响所致。

今依据曹魏译本略叙此经的内容∶此经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并诸大菩萨众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都以七宝严饰,微妙严净,随意饮食百味,演出伎乐万种,皆是法音。其国人众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往生彼国都入住正定聚。至于往生的行相,有上辈、中辈、下辈三种分别。国中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上首。众生生彼国土皆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殊胜安乐说不能尽。佛劝弥勒并诸天人等,各勤精进,不要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声闻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的各种译本叙述弥陀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众生往生的行果大体相同,但在文字记载上互有出入。宋·王日休以现存汉译四本(除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各有所长,因而校辑会为一本,题名《大阿弥陀经》。后来清·魏源又步王氏的后尘,编为《无量寿经会译》一卷。这是由于净土念佛在中国盛行,因而此经各译本文义的异同,遂为一般佛教学人所重视。今就魏译为主以各本对照,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魏译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吴、唐两译同后汉译说是千二百五十人,宋译、藏译和梵本说是三万二千人。又魏译列菩萨众十七名,唐译列十三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菩萨,其他三译都未列。叹菩萨德中,魏、唐两译大致相同,其他诸译本都未有记载。正宗分中叹佛德偈,魏译四言八十句,后汉译五言八十句,唐译七言四十二句,宋译七言三十六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吴译没有偈颂。关于法藏所选择的净土,魏译为二百一十亿,后汉及吴两译同,唐译二十一亿,宋译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译八十一百千千万亿,梵本八十一百千俱胝尼由他佛刹。法藏所发的本愿,魏译四十八愿,唐译同,后汉及吴两译有二十四愿,宋译三十六愿,藏译四十九愿,梵本四十六愿。又这些愿文互有出入,次第也不相同,成就文也不一致。说成就中,后汉及吴两译有阿阇世太子愿生净土说,其他译本都无。三辈章诸译本具备,但唐译简略。十方菩萨往觐偈,魏译五言百二十句,后汉及吴译六言百二十八句,唐译五言五十句,宋译七言四十句,藏译和梵本二十一颂。佛劝世人离五恶行五善段,魏、后汉及吴三译都有,唐、宋两译及藏译梵本都无。流通文中,魏、唐、宋三译并藏译梵本有咐嘱弥勒文,后汉及吴两译都无。特留此经文诸译都有,但唐译在此终有偈颂四十二句,宋译有二十句,藏译和梵本有十颂。经末现瑞证成一段,魏、唐、宋译及藏译梵本都有,后汉及吴两译都无。但各本内容大致无异。因而近世学者称此经的梵文原本似有两三种云。

此经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中,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唐西明寺圆测,以及憬兴、法位、玄一,乃至清·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而并依据曹魏译本,可见魏译本在中国流传的盛况。

此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在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对于此经的弘扬更形显著。

此经的主要注疏,现存有隋·慧远的《义疏》二卷、吉藏的《义疏》一卷、清·彭际清的《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的《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的《记》一卷、元晓的《疏》一卷、日本·源空的《释》一卷、了慧的《钞》七卷、圣聪的《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的《甄解》十八卷、西吟的《显宗疏》十卷等。

现今佚传的重要注疏,尚有灵裕的《义疏》二卷、知玄的《疏》三卷、法位的《义疏》二卷、圆测《疏》三卷、大贤的《古迹记》一卷、义寂的《疏》三卷、寂证的《述义》三卷等。(高观如)

◎附∶太虚〈佛说无量寿经要义〉(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无量寿佛经》胜义
甲、因果具;弥陀净土法门,遍诸大乘方等经论。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多谈果事。此经则言法藏比丘于菩萨因中修种种愿行,乃获得今此之净果。又以此所得之妙果,转而摄化十方众生,一切众生依此修因,则亦决得其果。此则自行化他,两重因果,理皆具足,为第一较胜余经处。

乙、信解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为修行第一义,亦由信心之所生。此经明法藏于因地,由深信胜解而造成弥陀净土。在余净土经论,多谈生信之难,以劝生信。此经劝信同切,而尤启发法空无我、唯心如幻之殊胜解,令了佛智明达无惑。故其信心胜解,两皆圆具,此又较余经之殊胜处也。

丙、愿行具∶《弥陀经》虽有多善根福德因缘,乃得往生;然未明应如何修多善根福德。而在此经,既明弥陀因中如何发愿修行,又明依弥陀之净果,求往生者当如何以发愿修行。愿行双具,为此经第三殊胜也。

丁、劝诫具∶劝者,所以举善令生欣慕心也。诫者,指斥诸恶会远离也。此经痛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恼,警惕其心,使发厌离之想;尤复广赞净土如何庄严妙乐,以启发其信愿。激扬叮嘱,悲心独切。此为第四殊胜也。

戊、理事具∶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为事相,如净土中阿弥陀佛光寿无量,黄金布地,音乐和畅,皆事之胜妙可征者。余净土经,显事隐理,此经理事圆明,如信解中所说,故为第五殊胜也。

己、说证具∶此说西方净土诸种功德,无量庄严不可思议。虽然十方诸佛,亦称极乐净土如何清净,如何庄严,但未亲见,难决人信。今佛说此经已,令阿难顶礼西方极乐净土之阿弥陀佛,亦现极乐净土庄严之相,使当会大众皆得亲见之。则不唯说之而现证之矣。是为此经第六殊胜义。

参考资料:佛学辞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7
【无量寿经】
梵名Sukha^vati^ -vyu^ha 。凡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说于‘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所云(大一二·三六八上):‘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本经之汉译本极多,古来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种译本之说,即:(一)无量寿经,二卷,东汉安世高译,今已不存。(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东汉支娄迦谶译。(三)阿隬陀经,二卷,三国吴之支谦译。(四)即康僧铠译之本经。(五)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帛延译,今已不存。(六)无量寿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今已不存。(七)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东晋竺法力译,今已不存。(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今已不存。(九)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今已不存。(十)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今已不存。(十一)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十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北宋法贤译。

然近代学者,如日本常盘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据历代经录之记载、敦煌本之新资料、梵文原本之对照研究,乃至教理史之发展观点,而对古来十二译之说提出质疑之看法,谓本经前后仅有五种之译本而已,即上记十二译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译,另加上西晋竺法护译之无量寿经二卷,其余多为重复讹伪之记录。此外,日本野上俊静更进一步主张本经系竺法护译于西晋永嘉二年(308)之译本,而非康僧铠所译。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人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二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四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

本经之梵文原本亦有数种,一八八三年,英国学者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与日本南条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将之英译,题为 TheLarger Sukha^vati^-vyu^ha。一九○八年,南条文雄亦将此版译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云来又根据高楠顺次郎、河口慧海两人自尼泊尔所发现之梵本及藏译本,重新改订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复译为日译本、英译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两人亦曾先后将西藏本译为日文出版。

自本经各种语文版本陆续刊行后,学者乃逐渐采用异语版本之对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显著者为汉译诸本与梵文原本之对照比较,较值得注意者,如全经章段之出入、愿文之多寡、与会之大比丘众人数、菩萨众之名称数目、法藏菩萨所见佛刹土之数目,乃至经文中‘弥陀入灭,观音补处’之说、‘五恶段’之文、过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数、偈颂之有无、位置之差异等,各译本与梵本均有所异。

本经既为净土教之根本圣典,古来有关之注疏赞述自然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印度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亲净土论’)、北魏昙鸾之往生论注二卷、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代吉藏之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寿经疏三卷、新罗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义寂之无量寿经述义记二卷、唐代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三卷、唐代寂证之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新罗璟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清代彭际清之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等。〔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五、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一、卷十一、卷十四、乐邦文类卷一、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大无量寿经の教理史的研究(池本重臣)、无量寿经诸异本の研究(明石惠达)、梵文无量寿经批议(荻原云来)〕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