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如题所述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不讲信用,粗野无礼的人.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所以元方入门不顾是有对有错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1
第一元方没有礼貌,毕竟对方是个大人,别人知道自己错了主动给一个小孩道歉已经很不错了,要是一般的大人才不会这样,这说明这个人是非常讲道理的,而元方这时候有点摆架子。
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这个人的性格不冷静,而元方这时候反驳,体现出了他的聪敏。
第2个回答  2010-12-12
元方才七岁,从年龄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孩子对友人这种不守信不礼貌的人充满鄙视...对这种无理取闹的人态度决绝,显示了他的清高风骨。但是。友人知错就改,应该胸怀大度。
第3个回答  2020-07-19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值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他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敬长辈。况且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4个回答  2010-12-10
元方毕竟只是一个孩子,他有点小孩子气,做出这个举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是友人无理在先,元方这样做也没有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