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忠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贺若敦,河南洛阳人也文言文翻译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因有武艺忠烈而闻名,在周任官为金州总管,遭宇文护妒忌而杀害。

临刑时,叫贺若弼来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是因舌头说话而死,你不可不引以为训。”接着用锥刺贺若弼舌头直到出血,警诫他讲话要谨慎。

贺若弼少年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有大志,勇敢而善于弯弓骑马,会写文章,博览群书,在当时很有名声。周齐王宇文宪闻名而很敬重他引他为记室。

不久以后,被封当亭县公,升为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皇帝说“太子不具有做帝王的才能,臣也曾与贺若弼谈论过。”

皇帝叫贺若弼来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不可动摇,恐怕祸难落到自己头上,就讲假话说:“皇太子道德学问日有提高,没有看到他的缺点。”皇帝沉默不言。

贺若弼回来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说:“君主的口不密则失信臣下,臣下的口不密则生命难保,所以不敢轻易议论。”等到宣帝即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而贺若弼则避免了杀身之祸。

不久与韦孝宽一起征伐陈朝,攻克数十城,其中多数是贺若弼的计谋。拜官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高祖杨坚为丞相,尉迟迥在邺城作乱,恐怕贺若弼有变化,派长孙平骑驿马去取代他。 高祖称帝,暗有并吞江南的打算,寻找可以担负此重大任务的人。

高说:“朝廷的大臣当中,从文武才干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贺若弼的人。”高祖说:“您算说对了。”

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委任他平定陈朝的大事。贺若弼很高兴地把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任务。

与寿州总管源雄同任官于重镇。贺若弼送诗给源雄说:“交河是骠骑将军的帐幕,合浦是伏波将军的军营,勿使在骐阁上,没有我二人的名字。”

他献上攻取陈朝的十项计策、皇帝认为很好赐给他宝刀。 开皇九年,大举征伐陈朝,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即将渡江,他用酒洒地祝愿说:“贺若弼亲受皇帝庙算谋略,远处去宣扬国家威望,征伐有罪的人,救民于水火之中,除去凶恶暴虐的罪犯。上天和长江,你们明鉴这一切。

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恨。”早先,贺若弼请求沿江防守的士兵每在交接的时候,必定要集中在历阳。

于是每次在历阳树立了许多旗帜,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征发了全国大部分士兵马匹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驻防的士兵交替,他们许多征集的士兵也就散走了。

后来多次这样,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到此,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时,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贺若弼袭击陈的南徐州,攻克了,抓获它的刺史黄恪。

隋军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的士兵在民间沽买酒喝,贺若弼立即斩首。他进军驻屯蒋山的白土冈,陈朝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强劲士兵抵抗。

田瑞先攻贺若弼军,贺若弼把他打跑了。鲁广达等军相继进攻,贺若弼军屡屡败退,贺若弼估计他们士兵已经骄傲,而且疲劳就严厉督促将士们殊死战斗,于是大败陈军。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C小题2:A小题3:(1)君主的口不严密则容易失信于臣下,臣下的口不严密则会生命难保,所以不敢轻易议论。

(2)趁着这个机会,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时,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到他们。小题4:①为人谨慎,从处理太子废立的意见上表现明显;②文武双全,年少时便习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③聪明机智,军事才能出众,在打仗时特别善于动脑筋。

(① ③点2分,②点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如果此题仅按一词多义理解则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

C项“阙”通“缺”,缺点,过失。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的结果。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

A.因为,介词;B.竟然,却/于是,就 均作副词;C.他的,代词/恐怕,副词;D.尚且/将要,均作副词。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本题重点词语:密,严密;失臣,省略句“失(信于)臣”;身,自己(的性命);济,渡过;弗之觉,倒装句 “弗觉之”。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主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性格)是由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多是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在记载事迹的同时偶有对传主的评价,所以我们逐个梳理传主事迹并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就能找到人物形象特征。

本文先后记载了以下事迹:贺若弼父亲遇害时对他的遗训,在回答废立太子时对周武帝的“诡对”(表明其小心谨慎);“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文武双全);接受高祖重托吞并江南(表现其军事才能)。参考译文: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因有武艺忠烈而闻名,在周任官为金州总管,遭宇文护妒忌而杀害。

临刑时,叫贺若弼来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是因舌头说话而死,你不可不引以为训。”于是用锥刺贺若弼舌头直到出血,警诫他讲话要谨慎。

贺若弼少年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有大志,勇敢而善于弯弓骑马,会写文章,博览群书,在当时很有名声。周齐王宇文宪闻名而很敬重他引他为记室。

不久以后,被封当亭县公,升为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皇帝说“太子不具有做帝王的才能,臣也曾与贺若弼谈论过。”

皇帝叫贺若弼来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不可动摇,恐怕祸难落到自己头上,就讲假话说:“皇太子道德学问日有提高,没有看到他的缺点。”皇帝沉默不言。

贺若弼回来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说:“君主的口不密则失信臣下,臣下的口不密则生命难保,所以不敢轻易议论。”等到宣帝即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而贺若弼却避免了杀身之祸。

不久与韦孝宽一起征伐陈朝,攻克数十城,其中多数是贺若弼的计谋。拜官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高祖杨坚为丞相,尉迟迥在邺城作乱,恐怕贺若弼有变化,派长孙平骑驿马去取代他。高祖称帝,暗有并吞江南的打算,寻找可以担负此重大任务的人。

高颎说:“朝延的大臣当中,从文武才干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贺若弼的人。”高祖说:“您算说对了。”

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委任他平定陈朝的大事。贺若弼很高兴地把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任务。

与寿州总管源雄同任官于重镇。贺若弼送诗给源雄说:“交河是骠骑将军的帐幕,合浦是伏波将军的军营,勿使在骐阁上,没有我二人的名字。”

他献上攻取陈朝的十项计策、皇帝认为很好赐给他宝刀。开皇九年,大举征伐陈朝,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即将渡江,他用酒洒地祝愿说:“贺若弼亲受皇帝庙算谋略,远处去宣扬国家威望,征伐有罪的人,救民于水火之中,除去凶恶暴虐的罪犯。上天和长江,你们明鉴这一切。

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遗憾。” 早先,贺若弼请求沿江防守的士兵每在交接的时候,必定要集中在历阳。

于是每次在历阳树立了许多旗帜,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征发了全国大部分士兵马匹来防御。

过后知道是隋驻防的士兵交替,他们许多征集的士兵也就散走了。后来多次这样,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

趁着这个机会,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时,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到他们。贺若弼袭击陈的南徐州,攻克了,抓获它的刺史黄恪。

隋军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的士兵在民间沽买酒喝,贺若弼立即斩首。他进军驻屯蒋山的白土冈,陈朝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强劲士兵抵抗。

田瑞先攻贺若弼军,贺若弼把他打跑了。鲁广达等军相继进攻,贺若弼军屡屡败退,贺若弼估计他们士兵已经松懈,而且疲劳就严厉督促将士们殊死战斗,于是大败陈军。

3. 语文文言文翻译 速求 谢谢大家了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世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坐,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

4.

张居正《与王继津论君臣之义》【原文】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师师济济,各效其能,岂必人为禹稷,位皆百揆,而后惬于心哉?诚欣于时世之遇也。

方今尧舜在上,属任忠贤,仆躬履贯鱼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贤者,效之于上。士生于今,义无所逃,以其时则可矣。

公乃独傲然远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时,此愚蒙之所未譬也。虽然,人各有志,何可相强?聊为道其区区如此,惟高明裁之。

【译文】唐尧和虞舜的时代,(天下)设有九个中央大官十二个州的官员,人才济济,(大家)各自(为国家)效力,岂能人人一定都称为大禹、后稷,职位都在宰相,而后才能心里痛快呢?实在是为遇上这样美好的时代而高兴啊。如今像尧舜一样的圣君在上,任用忠心贤明之人,我亲身履行向皇帝推荐贤才的职责,日夜勤勉,任命天下的贤才,为皇上效力。

士人生在当今的时代,在道义上无所逃避,根据时势来做就可以了。您却高傲地远游,慨叹仰慕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嘲笑夏禹和契那样的贤才,自己想逃过不可逃避的本分,而背弃不易遇到的美好时代,这是愚昧不明的心还没有通明啊。

虽然这样,但是人各有志,怎么能够勉强您呢?暂且为您说一说我如此的心意,只希望高明的人来裁断是非吧。【注释】1、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 虞之际,于斯为盛。”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

2、九官: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汉书·刘向传》:“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颜师古注:“《尚书》: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论 *** 书》:“虽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于太尉,未可为比。”

后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南齐书·乐志》:“六典联事,九官列序。”

宋叶适《纪纲一》:“自尧舜已来,外有岳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颁以文告。”3、十二牧:传说中舜时十二州的长官。

《书·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蔡沉集传:“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顺之《廷试策》:“虽哲如尧舜,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内则九官、十六相以为岳牧之倡,外则四岳、十二牧以任总领之责。”

清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恺之贤,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后泛指古代地方长官。

清魏源《〈圣武记〉叙》:“尝观周、汉、唐、宋、金、元、明之中叶矣……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也。”4、师师:众多貌。

宋苏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词》:“欲识太平全盛事,师师鵷鹭满云台。”章炳麟《肃政箴》:“师师群吏,布在九共。”

5、济济: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毛传:“济济,众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李劼人《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6、百揆(kuí):总理国政之官。《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蔡沉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犹周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唐虞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王安石《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张居正《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帝舜起匹夫,摄百揆。

及为天子,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好问,好察迩言。”7、惬心:快心,满意。

《后汉书·杨彪传》:“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唐元结《游潓泉云泉上学者》诗:“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8、属任:委任,任用。

《史记·萧相国世家》:“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项王喑呜叱咤,千人皆靡,然不能属任贤将,特匹夫之勇耳。”

宋苏辙《论张颉不可用札子》:“臣屡以为言,而朝廷属任义问之意不衰。”清徐乾学《通议大夫纳兰君墓志铭》:“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属任之者非一日矣。”

9、仆:用于自称的谦词,我。10、躬履:亲身履行。

《孔丛子·嘉言》:“(仲尼)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汉书·宣帝纪》:“孝武皇帝躬履仁义。”

《北史·裴侠传》:“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11、贯鱼:《易·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王弼注:“贯鱼,谓此众阴也,骈头相次,似贯鱼也。”高亨注:“贯,穿也。

贯鱼者个个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顺序……爻辞言:统治者如贯鱼之排定顺序,用宫人而宠爱之,轮流当夕,则宫人不致争宠吃醋,相妒相轧,乃无不利。”后因指以次进御,不偏爱。

《后汉书·文苑传上·。

5. 帮帮忙

这么长的翻译咋不加分。要求加分哈。

傅潜,是冀州衡水人。宋太宗还呆在藩王府中时(未即位),启用他跟随左右。太宗即位后,任命为殿前左班,三次升迁官至西班指挥使。出征太远,有一天两次被流矢所伤。后来又跟随皇帝出征范阳,为先锋攻打涿州,和契丹人发生战斗,生擒五百余人。第二天,皇帝路过他的军营,看见成堆的契丹人的尸体和遗弃的武器仪仗,高度赞赏傅潜。

军队凯旋回朝,傅潜被提拔为内殿直都虞侯。皇帝对枢密官(检察官)说:“傅潜跟随我出征有功劳,赏赐他一点(就可以了)。 ”

宋真宗即位,傅潜拜领忠武军节度使(战略要地设“军”,和明朝的“卫”差不多)。几个月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的行营都部署(军区司令)。契丹人大举入侵,靠近边境的城池堡垒都发送紧急求救信,傅潜率领部下的骑兵步兵八万多人,都准备好了铁挝、铁锤(做好了战斗准备),都想争先攻击契丹人。傅潜性格懦弱而不懂用兵之道,命令关闭城门守城,将领有请求出战的,傅潜就恶语斥骂。

朝廷多次从派遣使臣从小路前来,督促他出战,会同各路军队一起出击,范廷召、桑赞、秦翰等人也多次催促他出战,傅潜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范廷召等人很气愤,于是嘲笑傅潜说:“你行事犹豫怯懦,简直连女人都不如。”傅潜听了不能回答。都钤辖(可能相当于司号队队长)张昭又多次劝诫傅潜,傅潜笑着说:“敌人声势浩大,我和他拼斗,不过是挫败自己的锐气。”而到不得已时,分派八千骑兵、两千步兵给范廷召,让他在高阳关阻击契丹军队,还许诺要派兵增援。傅潜却留下范廷召等人和契丹人惨烈地战斗而不去支援。

等后来真宗皇帝将亲自出征,皇帝又派遣石保吉、上官正率领军队从从大名(好像在河北,大名县)前去镇州、定州和傅潜会和。傅潜终究犹豫不决没有发兵,致使敌人侵犯了德州、棣州,又渡过黄河到达淄、齐,劫掠百姓,烧毁房屋。皇帝驻扎在大名却没有收到边境的捷报,而且各将领多次请求增兵,傅潜都不发兵。有打了胜仗的人,傅潜又隐瞒而不上报。皇帝因此大怒,于是派遣高琼独自骑马前往军营取代了傅潜,命令傅潜前往皇帝的临时住所。

到行宫后,傅潜就被交给了御史府(最高法院),命令钱若水(人名。可能是最高法院院长),这个案件和参劾案件一样处理,一个晚上就审理完毕。

百官讨论,按照法律傅潜应该斩首,很多跟随皇帝出征的大臣上书请求诛杀傅潜。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下诏书撤除傅潜的官职和爵位,和他的家人一起流放房州。傅潜的儿子担任内殿崇班,同样处罚,撤除了他的职责并和他父亲流放到同一个地方,也没收了他的财产。

咸平五年,碰上皇帝大赦天下,傅潜迁移到汝州。景德初年,被起用为汝州团练副使(市公安副局长),后改任左千军上将军(可能相当于军长),分管西京(洛阳?)守备。大中祥符(四个字一起,是一个年号,1008-1016)四年,皇帝西巡到洛阳,于是命他随同回京城(开封),提拔为监门大将军(京城城管的头子),归还了他以前被没收的房屋。过了些时候,任命他为左金吾街仗(皇帝礼仪队队长)。天禧元年,挂了。

这人太龊了,按兵不救,该杀。

看我翻译的多认真哦。强烈要求加分呵呵。

6. 文言文阅读 源熊,自世略,西平乐都人也

源雄,字世略,西平乐都人也。祖怀、父纂,俱为魏陇西王。雄少宽厚,伟姿 仪。在魏起家秘书郎,寻加征虏将军。属其父为高氏所诛,雄脱身而遁,变姓名, 西归长安。周太祖见而器之,赐爵陇西郡公。后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改封朔 方郡公,拜冀州刺史。时以突厥寇边,徙雄为平州刺史以镇之。未几,检校徐州总 管。

及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时雄家累在相州,迥潜以书诱之,雄卒不顾。高祖 遗雄书曰:“公妻子在邺城,虽言离隔,贼徒翦灭,聚会非难。今日已后,不过数 旬之别,迟能开慰,无以累怀。徐部大蕃,东南襟带,密迩吴寇,特须安抚。藉公 英略,委以边谋,善建功名,用副朝委也。”迥遣其将毕义绪据兰陵,席毗陷昌虑、下邑。雄遣徐州刺史刘仁恩击义绪,仪同刘弘、李琰讨席毗,悉平之。

陈人见中原多故,遣其将陈纪、萧摩诃、任蛮奴、周罗、樊毅等侵江北,西 自江陵,东距寿阳,民多应之,攻陷城镇。雄与吴州总管于顗、扬州总管贺若弼、黄州总管元景山等击走之,悉复故地。东潼州刺史曹孝达据州作乱,雄遣兵袭斩之。 进位上大将军,拜徐州总管。后数岁,转怀州刺史,寻迁朔州总管。突厥有来寇掠, 雄辄捕斩之,深为北夷所惮。

伐陈之役,高祖下册书曰:“於戏!唯尔上大将军、朔方公雄,识悟明允,风 神果毅。往牧徐方,时逢寇逆,建旟马邑,安抚北蕃。嘉谋绝外境之虞,挺剑息韦 韝之望。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吕梁之间,罔不怀惠。但江淮蕞尔,有陈僭逆,今 将董率戎旅,清彼东南,是用命尔为行军总管。往钦哉!”于是从秦王俊出信州道。 及陈平,以功进位上柱国。赐子崇爵端氏县伯,褒为安化县伯,赐物五千段,复镇 朔州。二岁,上表乞骸骨,征还京师,卒于家,时年七十。

子崇嗣,官至仪同。大业中,自上党赞治入为尚书虞部郎。及天下盗起,将兵 讨北海,与贼力战而死,赠正议大夫。

7. 文言文《隋书 源雄传》翻译

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被高氏杀害时,源雄逃跑了,改姓换名,西归长安。

周太祖见了,非常器重他,赐封他为陇西郡公。

以后跟随周武帝攻打齐国,因为有功,源雄被授予开府,改封为朔方郡公,并被拜为冀州刺史。

那时突厥族侵犯边境,朝廷于是就调遣源雄为平州刺史,以镇守边境。

不久,他检校徐州总管。

高祖做丞相时,尉迟迥谋反叛乱。

那时源雄一家长期居住在相州,尉迟迥暗地里用书信引诱他一同谋反,源雄始终不理会。

高祖送给源雄书信说:“你的妻子和儿女都在邺城,虽说与你暂且分开,但是只要铲除消灭了盗贼刁徒,你们一家团聚相会是不难的。

这以后,也不过是几十天的分离,晚些时候你们全家就能欢聚,不要因此而过度思念。

徐部这个大州县,是东南方的军事屏障,而且接近吴地敌寇,须特别安抚。

凭借你的雄才伟略,委任你镇守边塞的重任,好好地建功立业,你是不会辜负朝廷的委任的。”尉迟迥派遣他的将领毕义绪据守兰陵,席毗攻陷了昌虑和下邑两地。

源雄便派遣徐州刺史刘仁恩攻打义绪的部队,并调遣仪同刘弘、李琰一齐攻打席毗的军队,全部平定了叛军。

陈朝人看见中原多战事,派遣将领陈纪、萧摩诃、任蛮奴、周罗目侯、樊毅等侵犯江北,西面起自江陵,东面到达寿阳,许多民众也都起来响应,攻陷了沿江的许多城镇。

源雄与吴州总管于岂页、扬州总管贺若弼、黄州总管元景山等打败了陈朝军队,全部收复了失地。

后来,东潼州刺史曹孝达据州县叛乱,源雄派遣军队袭击并处死了曹孝达。

源雄晋升为上大将军,被拜为徐州总管。

几年后,调任怀州刺史,不久,升为朔州总管。

突厥族来侵犯扰掠,源雄就捕捉并斩处了他们,深为北方夷人所惧怕。

讨伐陈朝时,高祖下策书说:“啊!只有你上大将军、朔方公源雄,才识高明,判断正确,而且作风迅奇,果敢坚毅。

以前掌管徐部这个地方,当时遇到反贼造反,在马邑就已立下了军功,并安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

你的奇谋断绝了外寇入侵的忧患,拔剑平息了境内刀兵的骚扰。

沙漠以北的地方,都承受了你的恩德,吕梁之间的百姓,没有人不感怀你的恩惠。

只是江淮这小地方,陈固僭越叛逆。

你现在率领正义的军队,到东南方去清除他们,因此就任命你为行军总管。

你就去吧!”于是跟从秦王杨浚前往信州。 等到平定了陈地,因为军功,源雄晋升为上柱国。

高祖赐封他的儿子源崇为端氏县伯,源褒为安化县伯,赏赐布帛五千段,继续镇守朔州。

过了两年,源雄向皇上上表请求退休,被征召回到京城,最后死在家里,时年七十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