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贤士隐居者》这篇文章

如题所述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急急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贤士隐居者》

    作者: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出处:《容斋随笔》。《容斋五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8

学子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己,不求被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了解他,能达到这样的人是有的,我时常痛惜他们没有流传,近见上虞(今属浙江)李孟传录载有四件事,因此谨慎书写他们的事迹。

其一说,慈溪(今浙江宁波)人蒋季庄,当宋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轻易和人接触。高抑崇居住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城中,通常一年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由于急于迎客把鞋子都穿倒了,二人相对坐在小屋,尽情讲论,自白天一直达到夜里,废寝忘食。高抑崇告辞时必送出数里之外,二人相得甚欢。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别人交际,而单独看重你,你也诚恳地对待他,愿听其中的缘由。"高抑崇说:"我终年读书,或有疑问而不能决定的,与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都积累数十条,即一次拜访他,没有不迎刃而解的。"而蒋季庄的长处,其他的人未必能知道。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善学问,使他经商用以糊口,而自己则用尽心思读书,轻易不出门,更精深于《周易》一书。沈焕为明州通判时,曾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出有传注的那些人。气质谨严持重,看他所得到的知识,大概是进而未止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士,宋高宗南渡之后他也南渡寓居于慈溪。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为人处事,虽是小事也一丝不苟。天明即起,等卖菜的过门时,问了菜价多少钱,随其所说而付给菜钱。他的饮食穿的布帛也是这样。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之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好交游。里中有不安分守己、武断刚愎的人,相互讥笑他,说:"你难道是顾主簿吗?"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品行节操都很廉洁,被同乡的人所尊敬。他开门教授生徒,自己仅仅够满足自己需要,不义之财一毫不取。家中极其贫穷,经常整天断绝吃食,邻里有时用微薄的东西相馈赠。家中时时不能(满足需要)继续(生活),宁愿和妻子儿女忍饥挨饿,也终不求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衣,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延请接纳。观察他的容貌,聆听他的议论和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给他一套衣服,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恳切至诚地想要给您,接受它没有什么伤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优厚的俸禄一样,如若没有正当的名义就接受它,是我不能分辨礼义的大事。"最终还是推辞掉了。汪圣锡也知道他贤能,认为是近于古代的能独持操守的人。

这四位君子,真可以写进史书里。

1,作者: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2,出处:《容斋随笔》。

《容斋五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

3,原文: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闶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 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惓惓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闶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里中有不安其分、武断强忮者,相与讥之,曰:"汝岂顾主簿耶?"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无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勤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傥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汪圣锡亦知其贤,以为近于古之所谓独行者。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