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项目启动与初步筛选:

1967年5月23日,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疟疾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针对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的抗性,我国启动了“523项目”,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屠呦呦于1969年加入该项目,作为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开始领导研究小组从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中,收集并筛选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方药。经过努力,研究小组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并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进一步研究。

实验与发现: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筛选出的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并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初步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不稳定。
屠呦呦团队深入查找文献,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将提取方式由加热 提取改为低温提取,从而提升了抗疟效果。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提纯与临床试验: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成功从青蒿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并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秋,中药所派人赴海南疟区对青蒿素单体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到其临床有效性。
屠呦呦和同事们还亲自做志愿者,确认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

后续研究与国际认可:

屠呦呦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双氢青蒿素,这是一种临床抗疟药效高于青蒿素且复燃率低的新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

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最终取得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1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想要有重大发现谈何容易。

终于在1971年10月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这份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突破。

1972年得到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分子量为282道尔顿的无色晶体,分子式是C15H22O5,熔点在56–157°C。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科研征程的第一步——揭示。我们接下来要进入下一步——创造,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屠呦呦不论是从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作为获奖人,她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9-04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是:

1、1971年5月21日~6月1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北京中药所重新组织了研究小组,屠呦呦仍任组长,与组员钟裕蓉继续提取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试验。根据北京中药所的药物筛选记录,1971年7月26日筛选(序号16)青蒿抑制率12%,9月1日(序号114)青蒿醇抑制率40%,10月4日(序号191)青蒿乙醚抑制率达100%。

2、1971年1月起,屠呦呦小组开始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并于当年6月底完成了狗的毒性试验。为了能尽快开展临床试验,在当年对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狗的毒性试验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的同时,6~8月期间,屠呦呦、郎林福、岳凤仙与章国镇、严述常、潘恒杰、赵爱华、方文贤先后以不同剂量分作两批进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部分的自体试服,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3、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作报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资料显示,复筛时屠呦呦从本草和民间的“绞汁”服用的说法中得到启发,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于是改用乙醚提取,这样动物效价才有了显著提高,使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以上。

4、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开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试验。期间,倪慕云设计了色谱柱分离的前处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疟作用再次得到提高。钟裕蓉从文献获知硅胶柱分离中性化合物更有效,于是便与助手崔淑莲在倪慕云柱前处理的基础上,按文献提供的方法用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醚(后改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乙醚中性提取物。

5、1972年11月8日,改用上海试剂厂生产的硅胶柱分离,然后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不同比例)多次洗脱。最先获得少量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Ⅰ”(No.1或针1);随后洗脱出来的针状结晶编号为“针晶Ⅱ”(No.2或针2);再后来得到的另一种方形结晶,编号为“结晶Ⅲ”(No.3或方晶)。

同年12月初,经鼠疟试验证明,“针晶Ⅱ”是唯一具备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此后,北京中药所向“全国523办公室”汇报时,将抗疟有效成分“针晶Ⅱ”改称为“青蒿素Ⅱ”,有时也称青蒿素。再后,北京中药所均称“青蒿素Ⅱ”为青蒿素。

第3个回答  2023-10-10

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因为她的贡献和发现,青蒿素成为了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屠呦呦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时候,疟疾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而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并且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屠呦呦在研究中发现了青蒿素这种天然药物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她对中草药青蒿的提取和分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成功地从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项工作是在中国青海省的一个边远地区进行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



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解决青蒿素的提取纯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同时还需要确定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验证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



最终,屠呦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并且青蒿素被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就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她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全球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4个回答  2023-12-24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研究准备: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严重,屠呦呦接受了“523”项目中的抗疟研究任务。她开始收集和整理中医药典籍中有关治疗疟疾的方药,最终搜集了640余种可能具有抗疟效果的中药单秘验方。

2. 实验探索:为了验证这些方药的疗效,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开始了提取分离研究,并在实验中使用了小鼠模型来评估不同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她们不断调整实验方法和提取工艺。

3. 关键突破: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到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截疟的记载的启发。她改进了提取工艺,富集了青蒿的抗疟成分,并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4. 后续研究:青蒿素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疟疾治疗的研究。屠呦呦继续与团队进行研究,合成了效果更强的双氢青蒿素,并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化学结构。

5. 国际认可: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为治疗脑型疟疾和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科学家。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不仅是对个人坚韧和智慧的赞誉,也是对中医药现代化贡献的肯定,以及对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地位的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