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空前的奥林匹克地质盛会

如题所述

一、大会概况

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地质大会被誉为国际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强烈关注。2008年8月6日至14日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共有113个国家(地区)6260多名代表参会,参会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是:挪威(960人)、俄罗斯(505人)、美国(394人)、中国(376人)、意大利(267人)。本届大会由北欧五国(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共同主办。大会收到论文摘要6500多篇,会议口头报告6300个,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350场,业务会议96个,包括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大会委员会会议、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短期培训20场,664名代表参加了大会组织的29条会前或会后地质考察,地质考察路线涉及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挪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国王哈拉尔五世亲自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本届大会主席阿尔内·比约吕克先生在开幕式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观点:地质科学没有国界,地质学家在同一个地球上工作,需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挪威科研与高教部长在开幕式上阐述了地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性。即将卸任的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先生在开幕式上阐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地质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国际地科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四年来国际地科联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国际地球年”的申办和在全球的行动,为当今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地学面临新的需求和新的机遇创造了条件。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议设8个专题:①大地质(One Geology);②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③全球气候变化;④地质灾害;⑤水、健康和环境;⑥矿产资源;⑦未来能源;⑧地球与外空间。这届大会涉及的学科,既包括地球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遥感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等地质科学,也反映各国地学机构、各地学领域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经验,也是地质工作发展走向的晴雨表。全球气候变化、水、环境是本届大会关心的主要话题。

中国地学界对本次大会十分关注,虽然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了8级大地震,一些地学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的骨干人员参与震后的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治理与研究,但是,为了加强国际地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地学和地质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地学的进一步繁荣,中国仍然派出了376人参加了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现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带队。参会代表主要来自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市区)、长安大学,12个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省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涉及国内地矿质、矿产、石油、煤炭、化工、有色、冶金、武警、高校、核工业、地震等行业。

二、中国地质科学家积极参与大会的各项活动

中国地质科学家共向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各类论文111篇,内容涉及基础地质、能源地质、矿产资源、水工环、第四纪等。12位中国科学家以学术召集人和特约报告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议活动。其中在大会上作口头发言的52人,展板论文介绍31篇,参加36个专题研讨会,与国际同行广泛交流了地质科学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开展了双边和多边合作会谈,参与了各种专题会议、展览和展示,进行全方位的学术交流。55名代表分别于会前或会后赴挪威、冰岛、芬兰、瑞典、俄罗斯参加了大会组织的10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

中国地盾代表团团长孟宪来先生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矿产资源”主题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的地质与矿产资源”的演讲,介绍了中国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产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矿产资源潜力以及中国在地质和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合作的情况,宣传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我国关于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的方针、政策。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专题会上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映”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在“气候变化”专题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全球变化科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岳桥研究员在“国际岩石圈研究”专题会上作了有关汶川地震学术问题的报告。这些报告给世界地质科学家们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努力推动地质科学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会期间,孟宪来团长还分别会见了国际地质大会组委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态与地球科学部地学主管、国际地学计划(IGCP)秘书长罗伯特·米索顿以及欧洲地质调查局联合会全体执行委员。中国代表团有关人员在大会期间还参加了国际地科联理事会会议,选举了国际地科联下一届领导人,对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主办国等议题进行了表决。中国驻挪威大使高建应邀出席了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幕式,参观了中国展台,听取了中国代表团关于中国地质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和5·12汶川地震研究情况的介绍。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在举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挑战”和“地学可持续发展”两个专题研讨会上作了发言,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最新地质找矿成果和拓宽的12项地质工作新领域,阐述了中国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根据中国特点强调了资源与环境并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理念,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大会期间,张洪涛副局长代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参加了欧洲地质调查局局长联合会发起的世界地质调查局局长特别会议,陈述了中国代表团的基本立场,参与讨论了设立全球地质调查局局长联席委员会的可能性和初步方案。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地质调查所被提名为拟成立的“国际地质调查局联席会”东亚东南亚区召集人。

在大会期间,张洪涛副局长还分别会见了东亚东南亚地学项目协调委员会(CCOP)组织主任、日本地质调查所所长、马来西亚地质调查局局长、越南地质调查局局长、泰国矿产资源厅厅长、蒙古地质矿产局局长以及加拿大、芬兰、瑞典、挪威、荷兰地质调查局等国家地质调查机构高级官员,就能源与资源政策、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城市地质、国际合作编图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其他参会人员还分别参加了会议组织的“大地质计划(One Geology)”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该计划的专题讨论,并在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地质,海洋矿产、前寒武纪地质、自然灾害防治、资源消耗和生产(能源、矿产、地下水)等专题会议上作口头发言。并与各国地质学家在各学科领域广泛开展了交流,深入全面地了解全球地质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宣传中国近年来在综合编图、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评价、环境地质、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促进了中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及地学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的6名科学家当选为国际地科联学科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他们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学求当选为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计划”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何庆成当选为“国际地科联环境管理地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善池当选为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当选为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当选为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九辰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三、引人注目的中国地质成果展示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地质成果展览展厅面积2700平方米,是挪威举办过的最大地学展览,会议参展单位85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地学部门、科研机构、大学、油气公司、矿业公司和设备制造厂家等。展区分学术报告厅、张贴报告厅,展览厅,并以专业领域划分,如油气展区,矿业展区,科研院校展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展区等,以便于交流,这也是本次展览大厅布局设计的一个特色。

作为国际地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地学展览在大会期间不但成为各国展示各自地质科学成果的平台,更是吸引众多与会者参观和交流的场所。

中国代表团十分重视这个集中展示中国近年来所取的地质科技成果的机会,租用了54平方米的展位,是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国际地质大会租用展台面积最大的一次。中国展台以展板挂图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我国近4年在地质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内容分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工环、第四纪、新技术新方法、地质公园、国际合作、地球年活动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9个部分。

中国展台展示的由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的“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很多希望得到此图的单位和个人纷纷在预定簿上进行了登记,希望能尽快得到此图。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社会对此颇为关注。为此,国土资源部要求中国地质学会专门制作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专版,在6米长、9米宽的长卷内,收集了众多的图片,在描述地震造成灾害的同时,展示了中国政府在组织抗震救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力度,以及国际社会给予的积极援助。专版还介绍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地震发生后,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灾区收集数据,以期在防震减灾方面服务社会。同时用专题电视片形式,在展台内不间断的播放,每天都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也成为中国展台的亮点之最。一些地震频发国家的参会代表要求复制电子文件以带回国内进行宣传。展览期间约3000人次参观了中国展台。

(蒋仕金 郝梓国 禹启仁 王艳君 王巍 执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