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名宅的特色和特殊点。

如题所述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安徽古民居: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安徽古民居
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座座小楼,深深庭院,
徽州的古民居
徽州古民居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其外部表现具有鲜明,而且在其庭院的布局,厅堂的摆设,梁、柱的装饰,天花的彩画,家具的陈设等方面,同样也独具特色。远观徽州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徽州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蒙古包:蒙古族传统居住环境,有着蒙古的民族特色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制作简便、易拆装,抵御风寒,便于游牧。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1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三、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第2个回答  2019-03-12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第3个回答  2019-03-12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第4个回答  2019-03-12

江南水乡民宅

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如:

浙江乌镇 浙江西塘镇 浙江南浔镇 浙江南浔小莲庄 浙江南浔百间楼 绍兴安昌古镇 浙江绍兴三味书屋 温州苍坡古村 温州芙蓉古村 温州岩头古村浙江泰顺桥乡 江苏角直古镇 上海金泽镇 上海朱家角镇 江苏周庄 江苏同里镇 苏州同里民居 江苏太仓沙溪镇 江苏徐州窑湾镇

徽系民宅  

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徽派古代民居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然大方,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它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如:


安徽西递村古民居 安徽宏村古民居 安徽屯溪老街 安徽三河古镇 安徽南屏古村 安徽棠樾牌坊群 江西理坑民居 婺源紫阳民居

北方古城与民宅

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北方的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如:

北京四合院 山西乔家大院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王家大院 山西平遥曹家大院 山西平遥渠家大院 山西临汾丁村民宅 山西榆次常家大院 陕西党家村 天津石家大院 鲜族古居 蒙古包 陕北窑洞 丁村民居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气息,既有豪迈大气的一面,又有轻巧雅致的一面。如:


四川民居 四川李庄古镇 四川上里古镇 四川罗城古镇 四川黄龙溪古镇 四川昭化古镇 四川洛带古镇 四川尧坝古镇 四川罗泉古镇 四川阆中古城 四川磨西古镇 四川桃坪羌寨 四川肖溪古镇 四川洪雅高庙古镇 康巴藏族民居 四川郪江古镇 重庆龚滩古镇


岭南古村民宅

岭南地区的古村民宅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注重其实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间形式、艺术风格、民族传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


广西黄姚古镇 广西桂林大圩古镇 广西南宁扬美古镇 广东顺德逢简古村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

湘黔滇古镇民宅


湘黔滇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较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以清秀灵逸的风格见长。如:


湖南芙蓉镇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 湘西吊脚楼 湖南湘西回龙阁吊脚楼 湖北荆州古城 贵州镇远古镇 贵州贵阳青岩古镇 贵州侗族民居 云南建水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 傣家竹楼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 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吊脚楼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楼而有“脚”,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竹楼
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至于傣族人为什么自古以竹楼为家,大概是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

上海民居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 ”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