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450字?

如题所述

第一次看到《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是在网络上的电子书。当时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很严峻,各地的医疗工作者义无反顾来到武汉投入抗疫战斗中。而这些身影中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之一就是钟南山院士。
就是这样的亲切感,让我废寝忘食地读完了《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阅读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十七年前。作为一个北京人,我终生难忘那一年的春天,“非典”疫情爆发,让明媚的春天变得阴冷惨淡,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工作学习瞬间停摆,医护人员一个个被传染,相继倒下。所有的北京人忧心忡忡,天天关注着电视里的报道。
这时候一位来自广东的钟南山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那时起非典型肺炎的战役被打开了新的局面。当“非典”疫情成为过去,钟南山院士却仿佛古时候的侠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阅读《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才对他的人生有了了解。书中用细腻的笔调记录了“生命的卫士”钟南山的人生。让我们看到曾经的顽童是怎样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敬仰的“国士”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钟南山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了人生志向,并一生都在为之奋斗。本书的前几章交代了钟南山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生于一九三六年的钟南山,少年时代经历了战争的风雨,还是婴儿的他在日军的空袭中,第一次面临死神而逃脱。他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母亲慈爱善良、父亲治学严谨,面对儿子的问题能够耐心解答。少年时代的钟南山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活泼自信。但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沉醉于冒险的顽童,犯过错误,还留过级。是家人的引导、老师的鼓励,让他发奋学习。父母都是品德高尚的医护人员,钟南山耳濡目染,感受到治病救人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本书通过钟南山少年时代的故事,告诫少年儿童,人要从小立志,才会有不断奋进的目标。
人生立志容易,然而坚持却极为困难!《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一书,详细描写了钟南山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的两次人生选择。钟南山的体育一直很好,现在八十多岁的他依然坚持锻炼,他挺拔的身姿和稳健的步伐看起来不过六十多岁。高考前的钟南山已经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收到了中央体育学院的来信,本可以去国家队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他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参加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高考却已经临近……是父亲的建议,让钟南山做出了选择,当个医生可以一辈子研究医学,一辈子治病救人。十八岁的钟南山做出了人生的关键选择,报考北京医学院。在学业上的全力冲刺,让他如愿以偿。大学时代,钟南山学业优异,是北京高校的“三好学生”,受到总理的接见。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打破全国纪录,即将毕业的他再次面临选择。然而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钟南山此生的志向。
在行医助人的路上,钟南山遭遇了人生的坎坷。书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记录那十年。但钟南山回到医院再次成为医生的时候,他的老父亲意犹未尽的一句话“三十五岁,真可怕……”让钟南山深受刺激,三十五岁没有临床经验的大夫能做什么?也许小读者不能理解这里钟南山内心的迫切,反倒是我读到这里,深有感慨。我的父母与钟南山院士同岁,有着那个时代相同的经历。记得在我小时候已经人到中年的他们,每一日步履匆匆,每一晚挑灯夜战,与时间赛跑。三十五岁的钟南山没有临床经验,积极性不等于能力,因为他错误的诊断,险些弄出人命。钟南山不认输,他拼命苦学,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了主治大夫的水平。这时候钟南山遇到了人生关键的转折,书中以“辉煌第一步”为章节标题,书写钟南山进入慢性支气管炎研究小组的心路历程,他完全出于医生的责任感接下了攻克这个难题的任务。他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因为他在呼吸疾病方面研究贡献,成为了广东省第一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书中对这二十年详尽地描述,写出了钟南山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专家大夫的奋斗历程。
当年面对“非典”疫情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钟南山院士的声音,他坦言疫情“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他实事求是地面对记者的提问,让所有人重新认识疫情。《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也讲述了走进新闻发布会之前的钟南山。在此之前,他一直和团队争分夺秒地研究非典,他坚定地说:“非典不可怕,可防,可治!”他勇敢地说:“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也在父亲的墓地,反复思考:“我该说,还是不说?”研究者的底气和父亲的教诲让他敢于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此“钟南山说”没有辜负过人民的信任与期望。
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了钟南山院士,看到他身上的国士精神。《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一书不仅记录了钟南山人生的“高光”时刻,更描写了他坎坷的从医之路。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会看到坚持理想的他是如何成为生命的卫士的;也能看到他是如何成为因医者仁心走在抗疫前线的勇士的;又是如何相信科学,坚持真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成为有担当的国士的。
希望有更多的少年能读到钟南山的故事,然后思考我们该如何从现在做起。人生是短暂的,所以需要从小树立理想和抱负,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光中抓住点滴时间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焦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7
庚子年春,一个不平凡的开端,态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笼罩荆楚大地,波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面对疫情,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敢?谁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钟老常说,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第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任务。

1959年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上,他拿了个全国400米栏冠军,还打破了全国记录。

1979年奔赴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及伦敦大学深造,学有所成的钟南山并没有贪恋国外的福利待遇,毅然选择回国。

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我首先是医生。坚持每周查房、出诊。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无硝烟的战争,惊心动魄。

 从收治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开始,其时67岁的钟南山就以非凡的勇气站在战斗的第一线:非典病人送来时,他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检查患者口腔,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提议把各医院不幸感染倒下的医护人员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来……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他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17年后,爆发肺炎疫情,钟南山院士坐在前往武汉的高铁上,因为没有车票,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

17年后,爆发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义不容辞,再次出征。

我们更要有信心,17年前战胜过非典的中国人,17年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23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
有这样一位人,他以诚信做骨架,以大爱为经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完美诠释了院士的职责。战士的勇猛,国事的担当。而他则是钟南山。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一个中国人熟识并记住了一个名字——钟南山。
1937年7月7日,由于日本突袭南京,钟家所住的房屋被炸毁,婴儿钟南山在屋里没能出来,假如外婆与母亲再晚一秒搭救,钟南山的性命也许就会不保。这是钟南山第一次面对死神而逃脱。
11岁时,钟南山独自在家,把雨伞当做降落伞,从三楼飞下,幸亏地上有厚实的草皮,钟南山只伤了腰部,未伤性命。这是他第二次近距离面对死神。
2003年,钟南山,用自己的双手挑起国家交给他的重担,对抗一个面目不清却极具杀伤力的强大而凶险的病魔。他别无选择,必须迎头而上,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与大家的安康撑起一把保护伞。
也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勇敢,才攻破了一个极具有杀伤力的敌人;才让我们不慌不乱,坚信有救。84岁的他执向前,用行动诠译着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对生活之爱。
钟南山爷爷这种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期待已经完全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第3个回答  2020-08-18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原生家庭的影响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是最令父母操心的时候,如今稳重的钟老也曾是好奇顽皮、随性大胆的小顽童。当他贪玩、撒小谎时,钟老的父母给予他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一点点地将善良、严谨、勤奋、诚实、担当内化于钟老心中,而这些品格也成为支撑钟老一路向前,从少年迈向国士的精神支柱。

2003年的非典,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钟老两次挂帅出征,以白衣为甲,以智慧为弓,以勤勉为矢,国难面前毫不退缩,为战胜疫情鞠躬尽瘁。曾经的少年终成一方将帅,牢牢地抵抗着死神的镰刀。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人心惶惶,钟老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令无数人动容,却又无数次安抚着大众那颗焦虑的心。以钟老为代表的医务人员,为国家安康、人类健康负重前行,他们无数次逆行而上,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感恩钟老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战于疫情一线,感恩无数医护人员、一线工作者冲锋陷阵,你们都是最美中国人!
第4个回答  2020-09-05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