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概念是什么?

如题所述

“信仰”,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ìn yǎng。

“信仰”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唐译《华严经》:‘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在佛教中,“信仰”又作仰信,谓”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而钦仰之“;也就是对佛、法、僧三宝之崇信钦仰。

其后,”信仰“一词意义有所流变,可用于对某种思想、宗教、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亦可指对天地与祖先的信仰。

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宗教或政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社团组织(社团指的是社会团体,如宗教、政党及其他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扩展资料: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

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30

东坡居士,影响最深的,一直随苏轼到生命尽头的是佛教。

第2个回答  2005-12-21
信仰是人们对一种思想、学说或者主义的极度的信服和仰慕。对信仰的理解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只有人才有信仰,因为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也就没有信仰。信仰的对象是某种思想、学说或者主义,而不是人或者某种事物。信仰不是直接信服人或者某种事物,而是信服一种思想、学说或者主义。对人或某种物的崇敬和信服不叫信仰,而应该叫崇拜。信仰不是对某种思想、学说或者主义的一般信服,而是坚定不移的信服,是极度的信服和仰慕。人们把信仰的对象作为一切言行的指南和准则,为了它的实现进行一生不懈的追求。例如,革命烈士夏明翰同志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著名诗句,就鲜明地表达了夏明翰同志对共产主义学说坚定不移的信服和仰慕。

参考资料:思鸣>>论谈总汇>>人生百题>>精神支柱>>信仰是什么

第3个回答  2005-12-20
信仰是一种宗教语言,现在世界上一般还是如此认识。信仰是佛门中语,手头有本1948年版的《辞海》,在“信仰”一条下注释得很清楚:“深信三宝而钦仰之也”。还有出处,唐译华严经:“人天等类同信仰”。
第4个回答  2005-12-21
“信仰”是个人对世界的片面认识,带有狭隘的思想局限性。
我的“信仰”就是不要“信仰”,把任何“信仰”放到显微镜下,就知道不要“信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