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桌子“有多宽,有史实记载吗?

如题所述

秦汉时期没有现代意义的桌子,人们在室内过的主要是以低矮的凭几榻为中心的席地生活。
你说的桌子应该是叫做"几",高度十几厘米的适合"隐几而卧" ;高度半米左右的适合"隐几而坐";
吃饭的桌子叫做"案",只有大概十几公分的短足,便利于放置托盘和在地上的放置,在食案上还有大概几公分的防水线,避免汤水外洒。

古代的几、案,要从有虞氏说起,当时并没有几案的名称,统称为俎。大多用于祭祀,日常使用的不多。周代后期才有案的名称。此时 ,俎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更多的还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为了有所区别,把祭祀用的叫俎,日常使用的都叫案。
俎,从有虞氏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最实只是四支矮足支撑俎面,按汉代郑玄的说法,“断木为四足而已”。夏代的厥俎就前进了一步,在两侧腿间加上了横木,以距于足口。既加固了器物,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商代的又有不同,把两侧的腿做成弧形,借树枝多弯曲的树而得名。周代的房俎,又较前代不同,足间横木移到尽头,俎腿做成弧形,一端落在一条横木上,而不直接触地。这种作法,或许就是后来案腿“托泥”之始。
自有虞氏至两周四代之俎,形制虽然屡有变化,然则长短尺寸和装饰却始终变化不大。俎面一般是两端赤,中间以黑漆髹饰。关于几、案的实物,近年来考古发掘的墓葬中,曾有大量出土。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墓出土的石俎,用四足支撑俎面,面的边沿刻出高于面心的拦水线,器身两面各雕出两组兽面纹,已初步具备了家具的特征。另外,商代的六足三眼铜禁和西周的夔纹铜禁,既可放置器物,又可烧火加温,在当时富有人家中已很常见。春秋战国时期,家具的使用更加普遍,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几、漆案、漆俎;江西贵西崖墓出土有木案;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有战国漆几、漆案;湖南长沙出土的黑漆彩绘长方案等。这些真实的形象资料,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古代起居形式及家具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众多的考古发掘看,木案、漆案、铜案、陶案、俎几等在战国至秦汉的墓葬中出土较多,且都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这些情况表明,几、案、在这时已为人们普遍应用,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发展和进步。

汉代,案的名称很多,如食案。食案大多形体较小且轻,史书中常有食案的记载。《说文》曰:“案,几属也”。《艺文类聚》:“燕太子曰:太子尝与荆轲等案而食”。《后汉书、梁鸿传》:“孟光举案齐眉,不敢于鸿前仰视”。汉代时,皇后五日一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由此可见食案轻巧灵便,举案齐眉是非常轻松的事。
汉代还有一种较大的案,用途较广,读书、写字、宴饮都可使用。它和专用的食案不同,食案往往在边沿做出高于面的拦心线。而这种案不但案面平整,且案足宽大,并作成弧形。一般用途不同,名称也各异。读书、写字的叫书案,皇帝上朝及各级官吏升堂处理政事的案叫“奏案”。如《后汉书,江表传》载:“曹公平荆州,仍欲伐吴,张昭等皆劝迎曹公,唯周瑜、鲁肃谏拒之。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复有言迎北军者,与此案同”。这类大案,有时也用来作食案用。这类案子,案面多用纸绢裱糊。直到唐代,这种作法还很普遍。
欹案,《通雅、杂用》说:“欹案,斜 之具也”。实际上是以案当几,侧坐靠倚,与几的使用相同。《三国志》:“曹操作欹案,卧视书籍”。
汉代以前,几的使用也很普遍。汉代李尤的《几铭叙》说:“黄帝轩辕仁智,恐事有阙,作舆几之法。则几创始自黄帝也”。几与案的形制相差无几,长短大小不同,通常比案略小,也是专为坐时靠倚的家具,席地和床上都可以使用。不过当时除长者或尊者外,一般无资格使用。《三国志》又说:“几所以安身也,故加诸老者,而少者不及焉”。《器物丛谈》说:“古者坐必设几,所以依凭之具。然非尊者不设之,所以示优宠也,其来古矣”。
古代对凭几的使用要求很严。并设专门的官吏掌五几,根据不同活动,使用不同等级的几。
古代习俗,人几在左,神几在右,所以通常只设右几,偶设左几,且是优待老人的一种礼遇。
几,多作长方形,既然有个平面,当然也可用它。《释名》说:“几,皮也,所以皮物者也。”即放物台架,由此可知,几也可作为物架存放什物。《汉武帝内传》载:“帝受西王母五岳真经。皮以黄金之几。”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长1170、宽190、高260mm的木几,徐州茅村汉墓画像石上之几,铜山洪楼村汉墓画像石之几,都属于这一类,可用于读书、写字、放物、宴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30
秦汉时期没有现代意义的桌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