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学校中层管理者

如题所述

学校中层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人。作为承上启下的部门领导,是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如何摆正关系,明确职责,科学、艺术地开展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应该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一、力求做到“八字”要求1、真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上对领导,下对老师和学生,均应赤诚相见,以诚相待,只用诚信做事,诚心待人,才能赢得领导、同事的信任。2、公正。凡中层工作均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但在涉及利益问题上,必须让这些同事明白,平时关系与工作是两回事,明智的老师会接受这一观点,小恩小惠、私心利弊反而会被他们看轻,对于个别违反规则的老师要敢于和善于批评,否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的不公正、不公平。同时强调,公正不是均等,对工作出色的教师,应当实行倾斜政策。公正生“威”。一般来说,大家会尊敬态度强硬但公正的领导人,而强硬只有与公正相伴,下属才可能接受。不少单位中领导者的“公正”意识是相当缺乏的。公正意味着秩序上的公正。如对员工的奖惩要特别强调有据可依,不搞无中生有的奖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公正意味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正的立足点是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公正强调让事实说话,让成绩说话,注意精确、有效。公正是对单位领导人品格的一种考验。它首先要求领导人品行的端正。3、服务。中层工作是具体、繁琐的管理工作,作为中层领导要树立为师生服务的观念与意识,把优质服务贯彻到自己所负责的在管理岗位。4、奉献。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中层,就意味着需要做出更大的牺牲和奉献。作为管理人员我们不只仅是教师这个角色,更重要的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者、管理者、执行者。因此,必须多讲奉献,少讲待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二、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1、讲服从但不盲从。执行中必须认真领会学校每一项决策的精神实质。工作中,要因地制宜,服从和完善学校的全局决策。讲服从但不盲从的原则,能够防止不动脑筋的照抄照搬,提高执行的灵活性和实效性。2、讲主动但不越权。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体现了管理者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必须提倡,但作为一个部门和部门的中层,必须明确责权,摆正位置,掌握处置问题的分寸尺度,坚持主动而不越权的原则,能防止不明责权的乱拍板、瞎拍板,防止给学校领导和全局工作造成主动,甚至要收拾残局的尴尬局面。3、讲请示但求有主见。中层部门遇到重要事情要请示学校领导。但是校长面对的部门多、任务重、时间紧。故请示有三忌:①忌突然访问请示。②忌随意口头请示重要事情。③忌无解决方案单纯向领导要主意。而应在请示时主动提出建议。讲请示但求有主见的原则,能方便领导全面了解事情缘由,拓宽领导思路,进行短时间的最佳选择,形成正确的决策。4、讲务实但要求创新。工作务实,要有创新的突破和活力。务实多为量的积累,创新才是质的飞跃。务实基础上有创新方可形成特色。讲务实更求创新的原则,能打破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死水一潭的工作状况。5、讲奉献但更求实效。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的高尚风范。但奉献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能够防止忽视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学生教育实效欠佳的现象等。6、讲客观但更求有利。作为管理者要防止强调客观、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不良风气,工作中遇到客观困难造成工作未完成的现象很多。重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管理者,需要的是出现困难不强调客观,注重多方求解的精神,详细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工作做到什么水平,遇到哪些困难,自己认为有哪几种解决方法,尚需学校给以何种政策。讲客观但更求有利的原则能防止推卸责任,敷衍应付的现象发生,能引导教职工立足本岗位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形成富有责任感的务实作风。三、牢牢抓住一个核心:执行。“执行”就是实施、实行。什么是执行,简单地说。依照规定的事项去落实。首要的任务和职责就在执行。因此,作为管理者。牢牢抓住“执行”这个关键,贵在执行,活在创新(或者说出路在创新)不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制度和方案再好。而且有章不循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它使管理的严肃性降为零。执行力挑战着干部团队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干部懂政策、敢负责、能沟通,不怕得罪人。着重突出两点:一是执行过程中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二是管理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式。管理者要力求做一个智慧型管理者。要做到:带着问题走进校长办公室时,自己至少已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把问题推给校长,也不向校长讨着儿,而是带着自己的方法寻求校长的支持。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会卓有成效。四、具备练就七种能力(一)主动工作的能力 。主动性是指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创造新的机遇。不能积极主动地前进,不敢为人先,集体的成绩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中层管理者不能对单位的总体绩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在为自己的事业自掘坟墓。衡量中层管理者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其个人主动发起的行动数量。在这一点上,中层管理者与冲浪运动员颇为相似。冲浪者只有赶在浪潮前面,才能够精彩地冲向岸边。而如果每次都慢半拍,就只能在海里起起落落,等待下一波浪涛的到来。走在时代前列需要真正的努力与积极性。(二)用行动去昭示下属的能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此种做法乃管理者之大忌。正如日本东芝总裁士光敏夫所言:部下学习的是上级的行动。对单位领导来说,当你希望下属做什么时,请拿出你自己的示范行为来。作为管理者,当然不可能不“说”,却更忌讳不“做”。“说”与“做”简单的组合有五种,其示范作用各有不同:①说了,不做,负作用最大;②不说,不做,负作用次之;③不说,做了,有积极作用;④边说,边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⑤做了,再说,示范作用次之。这五种基本状态中,我提倡第④种的“边说,边做”,其积极作用最大。做的过程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了解真实状况的过程,对被领导者来说是一个被感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说”更有目的性,更具指导性。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年纪越大,就越不重视别人说些什么,我只看他们做了什么。中国谚语也有“一个行动抵一万句口号”的说法,这些朴素的真理值得中层领导铭记。(三)影响力 一个拥有充分的影响力的中层领导者, 可以在领导岗位上指挥自如、得心应手, 带领队伍取得良好的成绩;相反, 一个影响力很弱的领导者, 过多地依靠命令和权力的领导者, 是不可能在分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和取得满意的领导效能的。影响方式是一种“肯定”的思维,它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人为本,承认个性都会有意识地追求自身价值。作为领导者,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组织的目标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他们,启发他们,让下属产生自我感知,迸发工作的原动力,从而产生巨大的行动能量。持这种观点的单位领导秉持“影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控制他们”的观点,其下属工作的主动性是相当突出的。(四)培养他人的能力 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员工的潜能的开发,鼓励和帮助下属取得成功。安排各种经历以提高他的能力,帮助他成长。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单位的大学生,5年以后,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单位的各种培训,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一种行为。(五)带领团队的能力管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富有发展潜质的中层管理者表现出团队取向的工作风格,他们乐于协同作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他们是“领头雁”,是足球场上的“灵魂人物”;他们善于营造一种团队协作、平等沟通的文化氛围;他们坚信1+l不等于2,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放大集体的智慧;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批评、面对冲突,从来不放弃寻找最好的问题解决办法;他们彼此欣赏,鼓舞士气,关注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 团队合作对中层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层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六)要有授权后的信任能力授权以后不信任下属的突出表现是授权以后再横加干涉,下属觉得无所适从,只好静坐观望,领导反过来又认为下属无主动性,要推动,因而愈加有干涉的理由,下属愈发感到寸步难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单位领导者如果能够认识到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不仅对下属极有好处,同时对领导者自身也利多弊少的话,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充分放权。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等于给了下属一个平台、一种机会,给了其受尊重的感觉,让其有一个广阔的施展抱负的空间。 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对于领导者自身也有莫大的好处:把事情简单化,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问题。不要怀疑他们是否能干,事实上是你对别人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由此可知,人的感情因素是领导者万万不可忽略的,只有信任他人者才会被信任,单位领导者如果能够设身处地想想,得出的结论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 监督力。做为一个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安排工作,还要检查监督完成的如何?如没有认真负责去检查监督,下属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监督的过程中发现关键点,即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分析、处理、解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