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戒、定、慧三学?

不作一切善恶事;勤打扫自己的心地;常做善事。

  三无漏学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atilde;la)。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自己不喜欢受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人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甚至会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丧失理智,醉酒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远离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禅定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智慧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3
补充:戒、定以及~不作一切善恶事;勤打扫自己的心地;是自渡。慧以及~常做善事;是自渡渡他。
第2个回答  2014-01-03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教三无漏学,也是修行根本.所以佛说要以戒为师.
第3个回答  2014-01-03
 世界上凡是以追求生命超越为宗旨的宗教,都把信仰内在化作为践履宗教人生的基础,因而宗教的超越之道,其实主要就是对人心人性的改造。佛教的生命超越以超越生命意志为基本精神,所以其超越之道更是主要表现为改造心性之道,这自然离不开启迪思想、培养心性、规范行为等基本内容。具体的体现,就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1、戒学

  要改造人的心性和行为,最基本的就是要让信徒的思想和行为有所依据,有所指引,让理想世界的思想行为取代世俗的习惯性思想行为。因而佛教为信徒制定了思想和行为戒规,借以扬善止恶,这就是戒学。戒的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南者是止非防恶的各种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后者是奉持一切善行的戒,如二十犍度等。两者一破一立,相辅相成。下面作一些简单介绍。

  五戒:五戒指居家男女佛徒终身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一、不杀生

  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不可杀害;二、不偷盗枣不公开或隐蔽地擅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三、不邪淫枣尊重异性,不好色思淫,不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四、不要语枣不说假话、大话、虚话,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随便乱说,要句句实言,以诚待人;五、不饮酒

  不喝容易刺激和麻痹神经、扰乱心性的饮料,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宁静的心境。

  八戒:一般居家信徒由于俗务缠身,加之身处尘染之地,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做到五戒;为此佛教专门规定每个月有六天斋日。在此六天内,居家信徒要像出家僧人一样,远离一切声色尘器,闭门静心守戒,并且在五戒之外,再加三戒,合为入戒。增加的三戒是:一、不参加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刻意装扮自己,也就是不品歌赏舞吹拉弹唱,不揽胜猎奇游戏玩耍,不涂脂抹粉弄妆戴花;二、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三、不食非时食,也就是正午过后不得再吃饭。十戒:十戒是为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男沙弥和女沙弥尼制定的十条戒规。其内容与八戒大致相同,另增加不娶嫁结婚和不蓄金银财宝两项内容。

  具足戒,也称大戒,是出家的男僧女尼奉行的戒条。因其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内容更多更全面,所以名为具足戒。比丘(男僧)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女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出家人必须依戒法规定奉行具足戒,才能取得正式僧尼资格。

  二十犍度;二十犍度是作持戒的重要内容,犍度是聚的意思,即按类编集的僧尼戒条。一、受戒犍度枣受具足戒法;二、说戒犍度枣每月定期说戒仟悔;三、安居犍度在每年的一段时期不外出,安居寺院修习坐禅,以免意外伤生;四、自恣犍度枣安居期结束时众僧自我反省并互相揭发同门的罪过;五、皮革键度枣对于使用由动物皮革制成的器具的规定;六、衣犍度枣对衣著的规定;七、药犍度因病用药的规定;八、迦纟希那衣键度

  安居后受在家居士赠送功德衣;九;拘谈弥犍度

  对比丘之间的争斗,应如法制止;十、瞻波犍度枣评论不正确的作法;十一、呵责犍度枣说七种惩罚的方法;十二、人犍度枣行忏悔法人数;十三、覆藏犍度枣治罚隐瞒犯罪的事;十四、遮犍度枣禁止罪人混入僧侣行列里来;十五、破僧犍度枣说佛陀弟子提婆达多背离僧团的事;十六、灭净犍度枣灭七种争论;十七、比丘尼犍度枣对比丘尼行事的规定;十八、法犍度枣对比丘的种种行为仪则的规定;十九、房舍犍度枣关于僧房卧具的规定;二十、杂犍度枣其他种种有关杂事的规定。

  佛教戒律还有多种内容和多种划分,但总体上看都是佛教思想家根据他们对社会和人的本质及存在状况的思考而提出的对人的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为要求。由于佛教戒学的思想立足点是社会和人生的苦难,因而佛教戒律的实际目的和社会动用就是通过对人类心性的改造和行为的引导来消弭社会和人生的罪恶与苦难。当戒律被人们反复强调习期并自觉遵守时,它献出一种外在的条规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因此佛教戒律的核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祛恶扬善的社会伦理规范。这样,我们不必过多考究遵循佛教戒律是否就是众生摆脱苦难,寂灭成佛的重要途径,也毋需把佛教戒律放到生命超越的过份高度来评价,仅仅是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角度看,佛教戒律也有其超越历史时空限制的重要意义。

  根据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如腾尼斯、韦伯等人的观点,社会发展从社会整合基础的变化上讲;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整合由伦理整合、道德整合向法律整合转化的过程。事实也是如此。目前世界上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都是以法治社会相标榜,而那些落后地区,则依然是传统道德在维系着社会的运行。以当前中国的具体社会情况而言,中国正致力于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正致力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因而建立和完善法治,用法律来整合社会,成了时代的一个中心任务,这对于长期羁留于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和进步。但我们也看到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社会既为众生展示和带来了无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物,但也极大地刺激起了众生的追求和攫取热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人们忙于丢弃传统的伦理道德,以便更轻松自在地在世俗世界中追寻和角逐。而另一方面,更有理有序地追求和获取的法律制度又尚未犍全完善、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法治宣传搞得轰轰烈烈,法律制裁威猛严厉,但社会犯罪之风日盛一日,腐化堕落习气愈趋蔓延,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许多私下和公开的场合,我们经常听到法制工作者痛心疾首地感叹法盲太多,呼吁加强法制教育。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报导一些罪犯在被问及为何犯罪、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构成违法犯罪时,回答说不知道。然而,法盲犯罪固然可悲,但不少熟悉法律的人,包括一些党政干部、政法工作人员也在犯罪,如媒体上披露的广东某县公安局长犯罪被枪决的事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这说明,法制不健全仅仅是当前社会整合乏力的一方面原因,而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心中缺乏制约行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笔者前不久读过一则毁答案的报道,讲新疆某地一位男子因厌弃妻子而严重损伤妻子面容,使其终身致残。像此类恶性案件的发生,暴露的就不仅是罪犯法制观念淡薄,而更是心性丑恶、缺乏向善的内在道德律令的问题。试想,一个内心向善、充满道德感的公民,即使搞不清虐待妻子究竟是否犯法,又岂会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丑恶行径呢?要知道,法律整合的特征在于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伦理整合的特征则在于其情感性和自律性,因而法律整合的力量比较外在,伦理整合的力量更加内在。一个内心具有强烈道德感和伦理意识的人,即使是犯下一次偶然的过失,也会感到强烈的良心自责并引以为戒,更遑论犯罪。因此,在法制的基础上,保留和发扬个人内心向善的道德品质,如佛教戒律中所提倡的那些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伦理思想和行为,对社会和个人岂不更有利?尤其是中国社会目前存在很严重的道德匮乏倾向,一些人杀人放火、贪赃枉法、欺世盗名、损人利己都不知自羞自责,单靠法律打击显得功效甚微。如果能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基本的内在道德信仰,从内外两方面同时着手整合人心和社会,效果一定会更好。事实上,即使是在西方现代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国家,法律条文已近事无巨细皆可依据的程度,但传统的基督教伦理道德仍被十分看重,因为社会需要,人心需要。佛教与基督教同属内在宗教,佛教在提出自己的戒律时,已经蕴含了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关系的把握。从社会方面考虑,众多个人无约束地肆意行动,必然导致社会冲突,滋长社会罪恶,加深社会苦难;从个人方面考虑,不顾条件,不计后果,不讲利害的盲目冲动和恣意妄为,难免不遭遇社会障碍,从而产生巨大的身心痛苦。佛教智慧所蕴含的社会和人生法则完全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为此笔者愿意呼吁众生,"让向善的道德驻进自己心中!"

  2、定学

  佛教戒律是佛家为信徒追求生命超越竖起的路碑,但这些佛路历程中的指南要内化于人心,使人的心性受到改造,却需要人主观状态上要能专注于这些路碑和指南,否则也难入于心。同时,佛家生命超越的指归是涅磐寂灭,是要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因而佛家的生命超越之道对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使与戒学紧密相连,产生了佛教定学。

  定学就是禅定。禅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清除杂念,使心灵和思维纯净。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也即精神状态集中。中国佛教界通常把禅定合称,总体指调练心意,为获得佛家的智慧、神通、功德、果报而勤行修习的功夫。佛教各派关于禅定的说法很多,这里择其大要作些基本介绍。

  小乘佛教的禅定主要是"四禅"和"四无色定"两类。

  四禅是治迷妄、成就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具体内容是: 初禅。思维形式是"寻"和"伺",即由寻求伺察而厌离欲界,进而产生喜乐之心。

  二禅。思维形式是"内等净",意思是进一步断灭以名言为思虑对象的寻、伺作用,形成内心的信仰。对这种禅定产生的感受,称为"定主喜乐"。

  三禅。思维形式是“行合”(非苦非乐)、"正念"(正确的记忆)和"正期:(正确的智慧活动),也即舍去二禅所得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并运用正念、正如,继续努力修习;从而产生"离喜妙乐"。

  四禅。思维形式是"舍清净"、"念清净",即舍弃三禅的妙乐,专注于修养功德,由这两种清净而得"不苦不乐"的感受。

  可以看出,从初禅到四禅,是一个逐层递进、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修练过程,其最高的境界便是心净意寂、苦乐不受不生的涅磐情状,犹如我们前面谈到过的大佛的寂然。

  四无色定。修练四禅的最后结果是精神、意念的清净,修练四无色定的结果则是优化人死后的归宿。在佛教概念中,无色指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佛教把宇宙世界划分为有色界和无色界(也称无色天),无色界高于色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居于此界的全都是无形体的高级生物。此界共分四处,分别由修习四种无色定者死后居住。四无色定的具体内容是:

  空无边处定。修习者思想上排除对一切物质形态的想法,只对虚空作无边的思维,死后生于"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定。舍去空无边处的思维,转到思维识无边所达到的心理状态,也即以内识为对象,作超越空无边处的观想。修此定者死后生于"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定。修习者进一步觉悟到,不仅物质和虚空不存在,而且连识也不存在,一切思维的对象都不存在,从而死后得以进入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患处定。无所有处定是舍弃一切想法,叫做"非想"。非想也是一种想,叫做"非非想"。因而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指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而进入任何观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状态。修此定者死后入非想非非想处。 3、慧学

  佛家之所以守戒律,习禅定,追求解脱成佛,基本缘由就在于佛家智慧参破了宇宙真谛,通达了社会事理,悟彻了人生本象,所以佛教智慧既是佛家守戒习禅的理性基础广又是守戒习禅的理性结果。因此,众生要超越成佛,就离不开对佛教智慧的学习、领悟和掌握,这便是佛教的慧学。由于佛教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生的意义在前面备章已分别有所介绍,大体上就是佛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阐释,故这里不再重复赘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1-03
三无漏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