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刻》赵一曼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生活着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刚正不阿,勇敢,面对困难坚强不屈,奋力拼搏;有的人心胸狭窄,胆小,面对考验,脸色苍白,四肢打颤。而伟大的革命者江姐呢?
  《最后的时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江姐在面对邪恶的死神时,依然像平常一样,脸不变色,心不跳。她依然从容地梳理头发,披上干干净净的旗袍,擦了擦皮鞋上的泥垢,知道自己要押赴刑场,却能坦然面对,她将生命化 为胜利的精神。
  江姐,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名字;江姐,一个坚强意志的代表。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这篇课文。为什么日寇和国民党久久不能打败我们,就是因为有无数像江姐这样的人,用精神和信仰铸造成了永不垮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人,我反复地读这篇课文,只为学习江姐的那种精神。
  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我们很多同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叫苦连天,怨天忧人,抱怨老师,抱怨社会不公平,可是世界对江姐公平吗?她只活了29岁,就为新中国献身了,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她学习。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刻苦学习的精神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江姐视死如归的精神永驻亿万人民的心中,我记住了她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做的。”我从《最后的时刻》中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读书能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世面。从读书中我们能获取许多的知识。人要多读书,读好书,读适合自己的书。

  最近我又读到了一个好文章,了解好了一个好人,懂得了许多好道理。

  这篇文章就是《最后的时刻》!

  这篇文章出自于小说《红岩》,讲的是江姐要被处死时的事情,所以是“最后的时刻”。江姐在知道自己要被处死的情况下,表现的和以往一样不慌不忙,并且把自己打扮的像是去参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最后在依依不舍的情况下离开了那间生活依旧的“渣滓洞”。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江姐是个面对死亡不畏惧的人,江姐有一身可贵的精神。她是一个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人,而且她也和牢笼里的人们关系处的很好。并且他是誓死保卫祖国,到死都没把党的秘密供出去,最后还保护党的秘密文件,而且他还把死亡的刑场当做是隆重的宴会,他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呀。

  看了这篇文章我总结出了江姐所有的品质:镇定自若、热爱祖国、机智老练;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生活严谨;不怕牺牲、和牢友深厚的友谊、大义凛然而且朋友之间互相关心。

  我们一定要学习江姐的这些好品质!报效祖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7
她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任共青团宜宾地区委员会妇女委员和宜宾县国民党党部第一任代理妇女部长,同年10月入武汉军事政治分校女生队学习,第二年9月,又被送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和同学陈大榜在莫斯科结婚。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湖北宜昌、江西南昌和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赵一曼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先在奉天,同年秋去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1933年4月,领导了电车工人大罢工,1934年7月,赴珠河游击区工作,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1935年春,调任中共珠河区委书记,同年秋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因养伤而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远离家乡的白山黑水间。

赵一曼被捕后还有一段小插曲。被捕后第10天,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敌人对其进行严刑审讯,她坚贞不屈,拒不吐实,因她伤处化脓严重,数度昏迷,在她生命垂危时,敌人担心她如死去将得不到口供,不得不把赵一曼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女护士韩勇义,都是有正义感的青年。赵一曼向他们讲述抗联战士的事迹,争取他们逐渐由同情、羡慕到决心参加抗联队伍。赵一曼伤势见好后,他们共同筹划逃离医院,奔赴抗日游击区,并经过周密准备,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顺利地逃出哈尔滨。第二天早晨,伪警务厅得知这一消息,当即跟踪追击,最后把他们又抓了回来。

再次被捕后,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赵一曼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敌人把她押到珠河县,在公开处决前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这位红枪白马驰骋北疆的女政委,在她战斗过的土地上一路高唱《红旗歌》,沿途许多群众流泪而目不忍视。

赵一曼就义之前,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当年生儿子临产时,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一个好心妇女的半间砖房中。她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受尽了千辛万苦,几乎在上海街头把孩子卖掉,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拉扯大的孩子,让行将为国捐躯的母亲如何不想念!这封充满了舐犊之情、报国之意的遗书写于赵一曼赴刑场的途中,读来催人泪下。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赵一曼也走了一条冲出封建家门、入校接受新思想、到国外学习、回国搞革命活动之路。她13岁时父亲去世,哥嫂对她多方管制。为了少惹是非,哥嫂将她收集的进步书刊付之一炬,并准备将她嫁出去了事。她激愤之中吐了血,用“一超”的名字发表了要求脱离家庭的宣言。她不仅自己不缠足,还用菜刀剁烂了裹脚布和小尖鞋,并组织了“妇女解放同盟会”。母亲想用做女红的方法收敛赵一曼的心,让她学绣花,然而她9个月内没绣出一朵花,反而利用这个时间读了很多革命的书籍。

在中华民族谋求自身解放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赵一曼烈士堪称巾帼英豪,也堪称民族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