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老子是安徽人

如题所述

是的。太多史料说明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安徽涡阳县在老子的年代里,是归属于楚国版图。鹿邑、亳县属于陈国。涡阳之前叫:真源、谷阳、苦县,一直是和鹿邑并列的县。

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看宋史: 《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只好先回了。) 

2、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新唐书·志·卷二十八·地理二》: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 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      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 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 。

4、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古诗做不了假。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不曾改道。因此,老子出生地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6、薛道衡《老君堂颂》:赖乡旧里,涡川遗迹。古往今来,时移世易。灵庙凋毁,祠坛空虚。九井生祠,双碑碎石。。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春秋瓦圈井。下图是:古流星园石匾额。

7、国家早就定性了的。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

8、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此次实地考察结果。和老子相关的鹿邑只有三处,涡阳是十一处。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

一、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毫县划地而成。)

一、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曾有道士两千余人。)三、老君炼丹处四、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最近出土之古碑:八、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武家河(古谷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27

在6月8日上午进行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省文科综合试卷中第I卷第12题目为:“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四幅图中,第一幅为安庆迎江寺,第二幅为徽州牌坊群,第三幅为涡阳老子庙,第四幅为合肥包公祠。

正确答案为第二和第四幅图。

该题题解说:选用4幅具有人文内涵的景观照片为素材,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题是安徽省省历史试题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和课程设计要求的首次体现。

该题不仅是一道反映地方特色的试题,而且是从细节上贯彻新课标、宏观上引领新课改的具有导向作用的试题,并且在培养文物保护意识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也许高考试卷的出题人真的拿不出安徽涡阳是老子故里的影像证据了,就活生生地把真正的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明道宫的照片,硬造成了“涡阳老子庙”,而且该图片就是鹿邑县摄影家罗宇拍摄的作品。

我不知道安徽有多少高考考生,我不知道安徽想给高考考生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自司马迁著述《史记》以来,包括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和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的《辞海》,都注明了老子诞生地在河南鹿邑。

并且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把老子尊奉为始祖,家庙就设置在鹿邑太清宫,唐宋几代都有帝王在鹿邑太清宫立有亲笔御书的巨碑,至少到1990年时,老子诞生在鹿邑,正史中没有任何争议。

安徽涡阳开始争老子故里可以追溯到1990年。

1990年6月,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

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

”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

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马炳文,此后,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募捐,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

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

马炳文在收到100多万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

马炳文外孙马杰的话说,1987年冬,马炳文回到故乡涡阳,一是探亲,二是寻找老子故里,返回台湾前托付马杰继续寻找老子故里。

是年冬,已是涡阳县政协委员的马杰根据民间传说,在距离县城不远的闸北镇郑店村,发现当地遗存史料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之处,并把一篇《考察随笔》邮寄给远在台湾的外公。

次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他认为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

1991年,《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上刊发涡阳教师杨光的《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的结论。

1992年,杨光的《老子生地新证》又相继在安徽媒体发表。

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两县20多年纷争的序幕。

://laoziwang/thread-915-1-1. 老子文化社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