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方式的变化

如题所述

交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打开历史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时交通的窘迫:铁路能够通车的里程只有1万多公里;全国仅有3万公里公路。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1949年11月,民航局成立,揭开了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当时中国民航拥有7条国内航线。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挖下第一锨土。公路、水路、港口建设也在各地全面铺开。到197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86万公里,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两倍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搭起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行业的骨架,实现了从“无路”到“有路”的跨越。
改革开放后,为了大国腾飞的梦想,奋进的号角再度吹响:“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初响彻大江南北。中国交通开始实现从“有路可走”走向“走得顺畅”的再次跨越。月底,由中铁十七局承建的京沪高铁北京特大桥正在紧张架梁。京沪高铁这条世界上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从北京到上海只要4个小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实现惊人跨越。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铁路建设显著改变着百姓生活。截至2008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骄子,是速度和效率的代表,也成为衡量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88年10月31日,中国修筑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此后,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向前发展。199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258公里,居世界第八;2001年底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到目前,中国高速公路突破6万公里。
如今,翻开中国公路交通地图,横贯全国东西南北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如条条巨龙,舞动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是中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是古老的东方大国快速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丰碑。
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万公里,全国99.24%的乡镇和92.86%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民航拥有1254架飞机,经营着1532条定期航班航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亿吨大港达到16个。
我国这些年陆续建成的四通八达、快速流动的运输网已发挥出巨大效益。它促进了国民经济运转需要的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前进的步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2
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⑴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⑵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铁路方面,大秦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修成通车,火车经过三次大提速,加强了全国各地的来联系,同时方便了人民的出行;高速公路方面,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现在的中国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但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第2个回答  2019-08-2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线路总长度、各种运输工具数量都有很大增长,交通干线不断向内地和边疆伸展,运网不断扩大,运输能力逐步提高,客、货运输总量的增长相当迅速。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经济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交通大致可以分为陆运、海运和空运。

陆运

陆运是指以行走在地上交通工具的运输,如汽车、火车等。由于陆运成本较低,所以大部份地区的主要短距离运输均为陆运。

海运

海运是指以行走在海上的交通工具的运输,如轮船、双体船等。由于可作远洋航行,而且成本较空运低,可运送大宗物件,海运通常用作运送货物至另一个国家。

空运

空运是指以在空中的交通工具的运输,如飞机、直升机等。由于速度较快,所以通常用作洲际航行。

第3个回答  2019-01-22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取得巨大成绩的历程,我们还将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建设
我国一位特大城市的副市长曾经在讨论该城市住房问题时指出,“不是房子少了,而是道路少了,在高密度开发的中心城区是不可能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的,为促进住宅向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发展,就必须解决便利的交通。”这可以说是决策者对城市道路建设认识的一个具体写照。
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道路建设正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
解放以后,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工业化改造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年平均仅提高0.21%,期间十多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达到年平均提高0.65%。按照现行的户籍制度统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左右。而根据专家分析,如果修正统计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局限,1997年初我国实际在城镇生活的人口约为5亿2千万,已经占总人口的45%左右。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这种情况反映到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50年间两头发展较快,中间发展缓慢的变化特征。
第4个回答  2019-12-21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主要以地铁同时发展铁路或者说高速公路协同发展,但是现在中国的铁路发展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为高铁的技术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高铁底层最高的国家之一,没有第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