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为什么不在夺得大满贯的时候全身而退,几次三番都被张怡宁打得好惨,还在坚持

如题所述

2003年世乒赛王楠第一,张怡宁第二。那是张怡宁状态最好的时候,她就是奔着拿冠军去的。我印象中,她从第一场到半决赛全是4比0赢的,一局都没输。决赛之前,张怡宁就像生了大病,躺在床上说她太累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安慰她。其实现在回忆,她当时根本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压力太大了,累是压力大时人身体的反应,说明她在决赛前人就已经有点崩溃了。
正是因为经历了巴黎世乒赛,我才知道真正棒的人是不需要安慰而是需要刺激的,这种刺激靠的是一种手段或者一句话。
雅典奥运会的时候,张怡宁在8进4之前都不太好打,她感觉人疲、慢,我当时说:
“你这个状态不是早死就是晚死。”那时候我为什么敢说这句话,正是从2003年很多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2003年她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要是狠一点就好了。
没拿冠军一定是有没做好的地方
现在我明白,人的神经是最难兴奋的,也是最容易调整的,只要有一个点能刺激到运动员,她马上就能“腾”地一下兴奋起来。反之如果采用的手段不对,反而很难让她兴奋起来,就像人要睡觉一样,“咯吱”她一下马上就清醒了。
王楠在2000年奥运会决赛前人都是抖的,我拽着她那胳膊,那颤抖都能传得让我跟着抖,这么多年后我问她,她都不记得了,说明她当时完全是无意识的。王楠有一个习惯,关键时刻需要有一句话给她信心。王楠属于比较保守的人,她进入状态很慢的,最大的特点是在真正有压力的时候,有太厉害的爆发力。她跟何智丽打的时候,我装作很不经意地说:“你比她多一板发抢,你肯定赢她。”王楠自己一想确实是,虽然她发抢不算好,但是比何智丽强,这样她就有了信心。半决赛王楠碰陈静,我说:“你比她多一板球,她的特长是反手,你的反手也好,有旋转,最后比她多一板,你肯定赢她。”决赛对李菊的时候,走在去赛场的路上,我说:“你比她多半口气,你训练得比她刻苦,最后就赢这口气上。”现在回忆,事实都证明人在大赛时需要带有强烈积极的暗示。王楠在决赛跟李菊打到第五局10分左右的时候,一下把比分拉大到18∶12,她就是觉得打到这一轮我比你多半口气,劲儿就起来了。
在大赛决赛中,基本都是一方打垮另一方,有的人是上来就把对手摧毁了,有的是咬到最后一刻让对手崩盘,真到大赛时,就看谁能把握好这个规律。
张怡宁在巴黎世乒赛中就没有把握好,而且在整个准备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回忆起来,她输球有必然原因。真可惜,距离冠军就差那么一点,那一定是在准备中在训练中没有做到的一点,在大家面对大赛都准备得很充分的时候,输的人就差这一点。到了决赛前上场的时候,应该把各种形势都分析得很透彻,但我们就没想到她从0比3落后追到3比3时应该怎么打。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张怡宁被打到0比3的时候就已经崩了,会很快就输了,如果能连追3局,正常人的想法应该是反超上来的那个更有戏,因为她气势已经上来了。但当时张怡宁到3比3的时候,她一边喝着水,一边想的是“我一定要把这局当做第一局打,别着急,我要冷静”,这就是保守了,相反王楠真没有崩,是觉得不行了得玩命了,所以第七局一上来王楠就把张怡宁打垮了。
2003,多事之年
2003年赶上非典,我印象最深的是警戒线变成了“风景线”,在集训的时候全队教练、运动员有扑克牌比赛,两人一组,我和韩华一组得了冠军。参加完世乒赛我们又回到正定,还在那里封闭军训。我那是第一次去巴黎,在赛后去使馆的路上,李富荣团长说到了凯旋门,让我们下去照像,我和陆指导(陆元盛)在晚上10点多专门去了一趟埃菲尔铁塔。
当时张怡宁输了球,我很郁闷的是她输完就完全崩溃了,她感觉以前在特别有激情的时候赢不了,这次在很沉稳的时候仍然突破不了。所以在2003年到2004年之间是她当运动员和我做教练员最难的一年。在那之前我带了王楠一整个奥运周期,我们俩都很顺利,她直接就拿了大满贯。因为没遇到太多困难,我也就没积累什么经验,所以当时面对张怡宁,我没有任何办法,骂也不行,鼓励也不行。最后我们俩都被逼急了,把球拍都摔碎了,张怡宁从那年开始失眠,到哪儿都得拎着中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雅典奥运会。
有一句话我说过很多次,“真到了谁都没辙的时候,就是陪她熬着”,这就是当时总结下来的,在最困难、谁都没办法的时候,只要信念还在,就能行。现在我能有“忽悠”的本事,也是2003年那时候练的。运动员在最困难的时候,教练一定要真正用心地陪她。2003年输完球,对我和张怡宁来说真的很残酷,没有胜利就没有所谓的信任。我们只能把每天的训练搞好,把每堂课练好,心里就踏实了。
李晓霞在2002年底已经拿过全国单打和双打冠军,势头很旺,主力要想赢她已经要费点劲儿了,2003年正是她该往上“冒”的一年。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对李晓霞的规划和整体的设想都出现了问题。我那时候脑子里较上劲,忙着给张怡宁想办法,对李晓霞的设定就是“跟着练,肯定不会差”,但是她应该在什么地方寻求突破,我当时想得并不清晰。这导致李晓霞当年觉得我对她用心不够,女运动员很敏感,她也理解我要操心主力队员,所以有很多话就憋在心里不跟我说,怕影响我,也怕我跟张怡宁发火的时候殃及到她。有一次在训练时我回头一看李晓霞,吓了我一跳,她头发很长,脸都是黑的,人特别瘦。因为缺乏交流,李晓霞当年显得非常迷茫。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开始发烧,其实是因为她心里想不明白。
带队员像两口子过日子
我觉得李晓霞被我荒废了将近四年,其实从2004年开始,我对李晓霞的管理比较严格,但没能真正了解她的性格。一直到2008年以后,我的所有精力才真正全用她那里。有人说我这四年头发白了很多,正是因为这四年里我对她的用心和费劲程度超过了对张怡宁。
以前我老拿李晓霞和张怡宁比,给李晓霞都比崩溃了,后来我和乔云萍讨论说,不能拿张怡宁好的时候比李晓霞的现在,她们在同龄的时候其实差不多。我和李晓霞最初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她觉得不行的时候也不跟我说,一打比赛跟我想象得不一样,以我以前的脾气肯定要骂她一顿,那她就更蒙了。莫斯科世乒赛以后教练组开会,孔令辉[微博]说了一句话我感触很深,他说我在骂李晓霞的时候他们在边上听着都觉得太狠了,其实我是骂完就完了,但是李晓霞很在意。我觉得了解运动员真的很重要,要想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合上拍,有点像两口子过日子,或者带个女儿,像个家庭。有的人说关系越远的人说话越真,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教练和运动员必须做到完全信任。
以前我脾气很大,现在好一点,总乐呵呵的,因为我心里有数了。现在的朱雨玲[微博]正处于2003年李晓霞的阶段,但我不太跟她急,因为我知道她到了什么时候该犯什么错,也就知道怎么对付了。朱雨玲是我碰到的队员里悟性最高的,天生对球有感觉,但聪明人一定懒,让朱雨玲找录像,她永远找不到,因为录了就放在那,从不整理,所以她能不能成功,就看她能不能有意识地克服懒惰。
世界冠军不光要具备天赋,天赋大家都看得见,但是真正到了危难时刻骨子里能迸发出来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教练员看运动员,只是看表面,看看技术、战术能力、手感、协调性、灵敏性这些条件,但是她能不能成为取得胜利的人,教练是看不出来的,要通过硬仗的磨练和积累。
我不看重对手,只看重发展
2000年以后海外兵团中一代很有威胁的选手都退役了,新的一代比较好的就是刘佳和李佳薇。2003年福原爱也刚刚起步,我们的对手里就数欧洲的鲍罗斯非常强,是我们当年准备的主要对手,在半决赛里她差点赢了王楠。
我作为分管教练,对女乒整个的格局想的不多,我不会太注意我们的对手,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方向掌握准确,在碰某一个对手的时候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下就可以了。我的理念是,给我的每一个队员按照比较高水平的要求来设计,发掘出她们的潜力。别人总说我是假客气,我确实不认为是我把她们教出来了,而是她们本身就很棒,就好比她们本来就可以从地里长出来,我只是帮忙撮几铲子土。我做教练的原则是,教出来一个队员,到退役的时候她要觉得值,觉得自己的能力都使出来了,没留什么遗憾。
这十年里中国队始终在引领技术发展上有超前的意识,也有危机感。女运动员在整体宏观的把握上有欠缺,比较注重眼前的东西,所以才没有男乒发展快,但发展慢点没问题,只要方向是对的。
在女子技术方面,我始终在找一个更高的平台,当年张怡宁的优点是训练好,但怎么能督促她训练,我的方法就是创新,目的就是让她认真练,总给她一个更高平台的技术,让她一直有动力训练。到打造李晓霞的时候,我始终在寻找她如何超过张怡宁的打法,她必须要比张怡宁先进,现在朱雨玲就要比李晓霞更先进。
人都有保守的心态,男线是不发展就死了,女线还没到死的程度,这个时候就要在发展的同时保证原有的特长不丢,运动员接受一个新技术要在训练无数次以后,在大赛中使用一次并且成功了,她才会完全相信。所以在训练中要练新技术,但老绝招不能丢,以前我练张怡宁,就给她个宏观上的大框,让她觉得总有新东西可练,但在15天内就能让她找回以前的感觉,老技术不丢。
李晓霞在伦敦奥运会上证明了女子技术男性化的胜利,这也可以证明十年间女子技术的变化,她在技术上明显跟过去有很大区别。张怡宁和王楠将速度和旋转结合起来,现在李晓霞反手可以拉球,开始发力了,在攻防转换上有质的变化。过去都是在相持,比谁多一板,现在看谁先能拔出手来先进攻,比谁先转攻。这个特点在更小的一批小孩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像顾若晨和张蔷,她们的这种转攻的能力更强。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2003年我组里的李楠也参加了世乒赛单打比赛,但她在2002年亚运会输完以后,整个人就崩溃了。2003年队里还报了她,结果上去第一场就输了,当时李楠能力不行,心气也不行。李楠那次失败的经验让我明白,一定是从队里竞争出来的人,在大赛里底气才足。2003年李楠的水平肯定比她1999年的时候高,但她1999年是自己争来的名额,所以比赛里她一定打得好(单打第三名)。无论什么时候,竞争出来的人都是有道理的。

能打出来的运动员没有一般人,我说李晓霞一举起左手就赢,其实也没那么容易,不是谁在赛场上都能举起来的,也不是说举就能举起来的,换个别人早吓蒙了。老天是公平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白拿冠军,也都有机会,若说没有机会一定是骗人,但机会是给有准备有上进心的人,也是个有胆接招的人。说没有机会的人,一定是机会来了她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胆量尝试。
教练就是她懒惰的时候推她一下,怂的时候踹她一脚,然后宏观上帮她设计好,棒的人自然就棒了。现在我再看王楠和张怡宁,觉得她们确实棒,我跟优秀运动员在一起,能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再回想我当运动员的时候,确实不如她们。
但再棒的运动员,错误也是必定要犯的,只不过是早犯晚犯的问题,张怡宁和王楠两个人就特别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王楠1998年第一次拿世界杯单打冠军,到2000年奥运会成为大满贯,就用了两年,从2002年以后,应该犯的错才开始犯。张怡宁那些错误都堆在拿大满贯之前,真正拿完以后没有犯太大的错误,能做到收发自如了。所以人都是这样,总归是要犯错误的,这没什么,不要总是犯重复错误就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4
喜欢而已
第2个回答  2017-10-24
黑幕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