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都变得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怎么说呢?一个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也有好的一面,至少说明在某一方面已经成长了,不会幼稚地做事了,认识到也许事态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至少可以这样认为。

简单地例子,小时候我们因为踩死一只蚂蚁难过很久,大人却说这没多大事,等我们长大,才知道原来踩死一只蚂蚁真的没多大关系。

再比如要不要扶老人事件,以前我们遇到老人跌倒或者过马路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帮扶,但是彭宇事件过去后,我们更多的是犹豫,进而逃离这种事件。为什么会对这种事件麻木、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因为 社会 在强行改变我们。我们只是把自己的 情感 隐藏起来,或者直接就是经历多了就没有多大感觉了。

讲讲太原师范学院的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大二女生长期遭室友恐吓侮辱,发微博维权,但是却被校方以各种理由处置!被暴力者第一次描述之后我们都明白事态是怎样的,处理结果出来之后,我们也料到了,总会被息事宁人,一个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多渺小,我们变得麻木,只有一时地激愤,却还是事不关己的态度。

活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变得麻木,不论是开心的或者伤心的,没有大喜或者大悲,一切照常发展,被家暴的人还是不忍心放弃这个家庭,家暴者依旧冷冰冰地对待家庭;埋头苦干还赶不上一个刚进公司拍领导马屁的人晋升的快,何不如违心一次……是现实生活的不好的现象让我们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最后麻木。

其实,每个人从小的时候,都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参与一切、探究一切,但是人是有认知的,当经历过,感受过,甚至被挫折过了,人的心性就有可能生变。所以说,有些人麻木不仁,也不足为奇了!

当人们发现在具体的个例中,正义的力量战胜不了邪恶,甚至被邪恶的力量镇压,心理便有挫折感,如此多次体验,人的心性自然会发生变化,那在以后的相同经历中就越来越麻木了。

人由于个体经历不同,素养不同,所以道德的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化学反应不同。有时,道德还真的约束不了人性,如此,麻木就是人的自然选择。

人变得麻木不仁是有其自身原因和 社会 原因的,当然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要坚持正义,积累正能量!

我是达师我来答。

我想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又或者是其他之类的都多多少少在生活中存在着,你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

但我们身边同时又存在着这样极小的一撮人,他们冷库无情、麻木不仁,别说对路人哪怕对自己的亲人都表现的不冷不热,让我们看了为之心寒!

是什么让他们变得这么麻木不仁,又是什么让他们心理变得如此扭曲?达师想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捡到物品归还,这很普通也是我们应该做的。达师15年在驾校学驾照时在训练场的厕所里捡到了一个钱夹,里面有几百块现金还有卡、身份证之类的,而当时驾校中有几百人在学车我想如果我不声张的话没人知道是我捡的钱包。

但我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掉了的话肯定也会很着急,所以我就把钱包交到了驾校的前台让他们联系失主,前台当时还特意问了我的名字和教练然后留下了号码,说到时候要表扬我一番,我没在意留了信息就回家了。

第二天,刚一到驾校,教练就把我喊去了服务大厅,当时在场的除了昨天的前台还有钱包里身份证上的那个男的,应该四十多岁。我以为这是一个表扬的画面,谁知道那个“大叔”才说了几句就直言问我,他钱包里的超市购物卡是不是我拿去了?还威胁说卡里充值的金额超过了2000,如果不归还的话以后查出来就要负刑事责任,反正就当着大厅那么多人的面说了一大堆屁话。

换做你,这样的场面你能忍受的了吗?这样的心理落差你能接受吗?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也不想给自己以后留污点所以当时就直接报了警,然后警察过来做了个笔录,把那人说了一顿又安抚了我这事才算完了!

不是达师我的心里承受能力差,我也不想妄加猜测对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但就这么一件事我觉得让达师在助人为乐的心态上凉了一大截,以后再次遇见这种事情我是否还会第一时间继续这样做?

不能以偏概全,达师也只是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而已,有时并不是人们想麻木不仁,而是这个 社会 总有些人的做法让你接受不了。

试问一下:当你被这样伤害过了,你还会坚持初心吗?

很小的时候看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哭的要命,小狐狸们被狐狸爸爸穷追猛打逐出家门自谋生路的时候哭,之后小狐狸们被猎杀、被毒等等各种死去的时候也哭,一部片有一半在哭。

今天又翻出来看,哦,眼瞎的小狐狸听从自然的召唤自生自灭了,还有母狐狸被捕兽夹紧紧地夹住后腿发出凄厉的叫声;嗯,猎人的枪法真准,无论小狐狸如何狂奔,都逃不出那粒索命的子弹。。。虽然为它们揪心,还是一直四平八稳的看着。

冬天是它们最艰难的日子,小狐狸们相继死去,唯一幸存的一只也刚刚从恶犬的爪牙下死里逃生,耳朵被撕掉了一块。它逃到白雪皑皑的山丘上,喘息着,惊魂未定,警觉地四下张望,此时,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它的视线,哦,它认出来了,是它的爸爸,爸爸也认出了自己的孩子,它们热烈地向对方奔去,小狐狸耳朵上的鲜血在风雪中凝固,我的眼泪却毫无征兆地滚落下来,哦,小狐狸已经跟爸爸一样健壮了。

为顽强的小狐狸高兴,讨厌掉泪眼。已经看惯了残杀,自然界的你死我活,倒是结局温馨一幕让人猝不及防,落了泪。

好了,扯得太多了,回到问题,变得麻木不仁有两种:

一是驯服于生存法则。在 社会 上摸爬滚打一番,人们对残酷的生存法则已经了然于心、司空见惯,甚至也运用自如。人们不再那么同情乞丐;对穷人弱者敬而远之;唾弃失败者;对受苦受难的人报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冷眼。。。哈,是的,就怕自己心软,一心软就容易受伤,受打击;越心软越难以置身事外。

渐渐地人们习惯了残酷,有时也学着残忍。不知何时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不再为死去的小狐狸伤心。相反,关心、温暖,倒是让我们不适应,让我们心生戒备、怀疑动机。

二是明哲保身。对不道德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从利益考量,为了自保,怕牵扯进去,怕惹麻烦等等,都会让我们对面不道德的行为麻木不仁。危险的是,助长了不道德,我们也难独善其身。

不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围观砍头的看客,“强壮的体格”“麻木的神情”。现在仍不乏麻木之人,包括我自己,精明了,受过教育了,但并不比那些看客的觉悟高出多少。

也因此,在利字当先的时代,我们更敬佩敢于站出来,站在道德正义一边,哪怕冒着鸡蛋碰石头的风险,向恶势力宣战的人。实在难能可贵。

前两天都市降了中雪,早上出门到车站,站台上有几十个人,正在放眼欲穿,等待公交车……

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此时此刻正在冰雪地上打滑不前,后有忍耐不停的啦叭声催促,而站台上的人们无视眼前“形态”……我见此状上前伸出双手,用力一推,公交车启步前行了……

其中有人说,你的力气真大呀!

我说:不是我的力气大,而是公交车就缺那么一丁点儿的力,出手之间便是人间真情流露……

你说,车上的人和站台上的,还有堵在后面的人,在想什么呢?

人的在外表现属于人格特质,对外界表现出麻木不仁,冷漠不关心的太多大多是因为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

1内倾型性格:这类人性格内向,对社交缺乏自信,因此性格内倾的人更容易与外界隔离,产生冷漠的表情,给别人以冷冰冰的感觉,但是这类人往往是外边冷漠内心火热。

2自卑心理:这类人对外界事物表现出远离,退后,躲避等表现,因为他们内心可能充满自卑感,所以也就会出现遇事冷眼旁观的现象。

3群体无意识:群体无意识是群体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种表现。因此,冷漠与麻木不仁是一种 社会 常态。

4没有目标:盲目的生活,对未来充满迷茫,整天无所事事,进去了一个随波逐流的漩涡中。因此,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他们这种表现就是一种颓废麻木的状态。

人之初,性本善。

要单说一个人会变得怎么样,和Ta所经历有直接关系。

比如为什么会有人变得麻木不仁?

因为:(或许)

①Ta经历了太多冷嘲热讽。

②Ta历经了重重困难,想要获得成就,可终究抵不过残酷现实以及身边的白眼和诸多不理解的人。

③Ta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家暴,还是舍不得孩子舍不得这个家,施行家暴的这个人依然冷冰冰。

④在一个公司里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工作再突出也比不了一个会拍领导马屁的工作一般醉勤快的人。

……

为计么有些人娈的麻木不仁,他们的心理怎样?

社会 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的非常大的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社会 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正在得到发扬。

一次回家的机会,正是中午十二点多一点。一位上了年级的老人,拉着装满废纸的车子,在公路上走。不远处要上一个比较陡的坡路。当老人拉着沉重的车子,艰难的往前走的时候,有放学回家的三四个小朋友正赶回家吃饭。小朋友看到老人费劲的样子,马上上前帮老人推车。推上坡后,老人停下车,向小朋友们道了谢。目送小朋友们离开,擦了把脸上的汗,留露着温暖的笑容。这时在老人的心里藏的是对小朋友们感激的心情。小朋友的善举也感动着老人。

这也是 社会 美得的传递和发扬。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在蚕食着人们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网上见到的扶路边跌倒病人反受讹诈。帮人拉架反受打,躺在车前耍污赖,是对 社会 美德的污染。这些人肮脏的心灵,装的是以图赖,占取别人的便宜满足自已。但 社会 正气在增长,在传递,互帮互爱精神在发扬广大。

没有生来的麻木不仁,都是生活中不良的现象,给造成的。一个人充满热心与善意去帮助别人,反而屡次遭到非议甚至导致不幸,谁还能坚守自己的初心,一如即往的不改其衷。出于本能的自卫与保护,采取隔岸观火,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一系列麻木不仁形式,自然应运而生。在 社会 风气败坏的情况下,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只会愈演愈烈,形成一种冷漠,谁也不愿帮谁一把的人际关系,最终是人性的逐步毁灭。一个没有爱心,没有热情,没有互助团结的精神,只顾自己享乐,一味地只管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这样自私无情的 社会 ,也只会慢慢地退化以致消亡。

要想改变人们麻木不仁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主要应该从改善 社会 风气入手。然而 社会 风气这是个极为复杂的课题。其中某些人自私自利心理的严重变态,是自己麻木不仁的根源,也同时造成别人的麻木不仁象温疫一样的流行。总之,麻木不仁的状态之所以会根深蒂固,这跟整个 社会 贫富悬殊,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不良的因素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想改变还真是任重而道远!

人是 社会 群居动物,所有心理活动都会因 社会 元素引发内部情绪的变化,但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就更愿意去接触外界,从而不断迸发不同的情绪。

我们也会在这种情绪成长中不断成长,而你说的“麻木不仁”其实也是成长的一种人生体验。而麻木不仁也正是 社会 元素与体验冲突产生的经验,这类我们称之为“经验主义”。

就连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也是经验主义,所以才会强势摆出姿态与荣格产生本质的价值观冲突。

所以,人类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发生过大致的变化,仅仅是我们在人生体验中不断对自己的自我催眠,我举个例子……

就拿你提及的麻木不仁来说:

你第一次看到老太太被人撞倒,随后两人争执,你一定会认为老太太非常弱势,于是习惯性的偏向支持弱势群体。但第二天你又看到这个老太太在同一个地方被撞倒,而且撞的又不是同一个人……此时的你会怎么想呢?

有了这种记忆,你突然看到帖子在骂一个“不负责任”撞到老人不扶的成年人时,你就会更加客观来对待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