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普通话说不好,不肯去上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普通话说不好,不肯去上幼儿园,怎么办

 针对孩子普通话说不好这是我的建议:
1.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家庭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宝宝与主要抚养者的交流是影响他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请尽量克服各种障碍,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吧。你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保证词语的正确发音,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及时查字典进行纠正,以确保在宝宝面前能较正确地发音。

2.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宝宝交流
  有些妈妈尤其是祖辈总有这样的顾虑:“我们的普通话不标准,说起来别别扭扭的,自己听得都怪不舒服的,还会妨碍宝宝的普通话学习,还不如干脆就说方言呢。”其实,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你不能因为普通话水平较差就放弃在家和宝宝说普通话。要知道,即使是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也比纯粹用方言与宝宝交流更有益于他学普通话。

3.在游戏中提高宝宝普通话的水平
  3~6岁是宝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平时坚持让宝宝参与发言,坚持多听、多读、多说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游戏活动,多给宝宝练习说普通话的机会,如讲故事、念儿歌,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及时纠正、辅导宝宝发音,不断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宝宝受年龄的限制,对字、词发音的准确度较差,如果还受一些方言的干扰,前后鼻音容易发错。另外,绕口令、词语接龙、以字连词的方法,也能帮助宝宝发音。比如,给宝宝讲《小兔子乖乖》故事,你可以采取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宝宝模拟小兔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学习普通话。

4.在随意自然的环境中提高宝宝学说普通话的水平
  有些妈妈看宝宝不会说普通话,心里着急,会经常表现在行动上,如经常提醒宝宝“用普通话怎么说啊”等等。宝宝年龄还小,你如若运用外部压力、命令等方式强迫他说普通话,会给他造成心理负担。
  最好在随意、自然、无拘束的氛围中引导宝宝说普通话,比如听儿歌朗诵磁带、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时和宝宝尝试模仿别人的发音。宝宝对周围生活充满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愿望时,你要善于捕捉“信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他说话的积极性。比如在公交车上,就能经常看到宝宝跟着公交车里的广播一起报站牌:“下一站,八一公园到了,请乘客们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宝宝在这种随意的氛围中,用游戏的方式学说普通话,在非常愉悦的状态下就学会了。

5.适当运用鼓励手段
  宝宝能够正确地说普通话,你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让他感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是被接受和认可的,以激发说普通话的信心和勇气。当宝宝出现语言错误时,再恰当地给予纠正,而不是指责、训斥。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建议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有各种原因,你应该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看看是孩子胆小还是不适应,或者有别的其他原因。一般孩子都不愿意去幼儿园的,不过过一段习惯了就好了,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或者祖父母惯出来的毛病,他当然会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但是如果跟孩子们融于一体了就会愿意去了,还有许多问题是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查出原因,及时纠正.

从您孩子的情况来看,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可能与在幼儿园中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如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等,从而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紧张恐惧感。要改变这种现状,简单地劝说、鼓励往往是不能奏效的,而采取强行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方法更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引导。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您参考:一是消除以往对幼儿园的不良印象。
家长应向幼儿园教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一入园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就能对园中的活动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二是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让孩子在幼儿园外观看园中的孩子玩耍,给孩子讲幼儿园中有趣的活动,但并不要求孩子去幼儿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有入园的要求。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他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很深的依恋感。在父母身边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一旦离开父母,便会焦虑不安、哭闹不停。又由于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孩子会感到处处受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不原到托儿所、幼儿园去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也是大多数父母最担心的;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离开父母、爷爷、奶奶等熟悉的人,前往幼儿园,是对幼儿心理的一次巨大挑战,他会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对抗成人这种“不理解幼儿心理的安排”,从而达到满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如果他取得了对抗的胜利,他的对抗就会进一步升级,甚至演变成家庭霸王、社会懦夫的角色;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心理路程就是这样的。

因此,你们从前的做法有些非常欠妥的地方。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狠”下心来,及早“逼”他适应学校、幼儿园的生活。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4
马上又要到幼儿园正式入学的时候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家长都比较焦虑,不知道是该让孩子正常入园,还是晚上一年幼儿园?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家长如果站在“怎么做孩子会更好”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如果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孩子的独立性都不具备的话,又没有为孩子提前做语言能力的提升,孩子不足以独立的面对这个新的集体生活,那么就只能抓紧时间干预,晚上一年或者半年再入园。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可以,简单的需求表达、理解能力都有,也能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那么就可以先去幼儿园适应一下,提前和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做好沟通,尽量让老师多关注和帮助一下孩子,同时抓紧时间提高孩子的语言技能,双管齐下,孩子的语言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也能逐渐的适应幼儿园的节奏。
在这里,还是提醒一下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家长,如果不想临阵焦虑不安,如果想让孩子顺利入园并能快速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如果不想让孩子遭遇冷漠、嘲笑引起孩子的自卑,就一定要多下功夫,至少提前1-2年为孩子做语言六大能力的提升。
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要早做准备,以便顺利入园
语言社交能力:学会与别人相处,包括如何分享、沟通和交朋友等。
语言理解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并进行简单的表达。
语言认知能力:能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概念,比如:颜色、形状、时间、大小和数量等。
语言复述能力:能简单复述一些小故事或者小场景,并能正确的表达出来
语言逻辑能力:说话比较有逻辑,能让除父母之外不太了解孩子的人明白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语言表达能力:能和同龄孩子、老师有效的沟通,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其他能力:有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能独立上厕所、穿脱衣服、洗手、吃饭等。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到底怎么提升效果最好呢?当然要找准问题的根本,从根源上入手,才能快速改变。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主要是指孩子大脑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神经元之间缺乏连接,无法快速准确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电信号,最终导致孩子想说说不出来,表达不流利等语言迟缓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内外兼修,内部补充大脑神经发育的营养,外部做针对性的语言能力提升,双管齐下,语言能力才能快速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