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中的钦此,是什么意思?

在历史剧中,每当读完圣旨的时候,都会有钦此俩字,这有什么寓意?

圣旨中的钦此的大概意思其实就是表示皇帝亲自下的旨意和命令,古代帝王亲自下的诏书才能称之为“钦”,用“钦”这个词表示皇帝身份的特殊和尊贵。

一般古代皇帝颁布的旨意就是圣旨,不管是皇帝的口谕还是书面上的意,在传完口谕或者是圣旨的落款处就会有“钦此”这个词儿。其实我简单的个人理解就像是我们现在写公告啊文件啊落款的信息之类,但是古代有“钦此”这词儿一般都不简单,因为毕竟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颁布的,并非普通人。“凡是带有”钦此“这个词儿的,那一看就是皇帝下的圣旨命令或者说下达的消息。

千万不要小看这“钦此”两个字儿,我觉得这两个字儿是很庄严和神圣的,因为这种落款就相当于了皇上的旨意,这旨意是不能违抗的,必须服从和遵从上面说的做。违抗圣上旨意是要杀头和满门抄斩的,所以这还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了。有时候皇帝也会叫大臣替他代写,那么这位大臣在为皇帝代写的时候,在这道旨意的落尾处也必须写上“钦此”这两个字儿。

看过了许多的古装电视剧,看到电视剧里面一般圣旨是由皇上决定下达的旨意,然后再由皇帝身边的公公去颁布。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一般公公在颁布皇帝圣旨的时候,在宣读完都会把最后落款“钦此”这两个字分开读,然后还会拖长音,可能是显示庄严和神圣吧。建议不懂这意思的可以没事去多看看古装剧,大概就懂意思了。

圣旨是从古代很早就开始,到后来一直被历代皇帝所采用,“钦此”这个词也是代表和说明了圣旨的严肃性。博物馆也有历史上留下来的圣旨,大家可以去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咱们看古装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时候,当太监们宣读皇上的诏令时,总会以钦此作为结尾,那么这个钦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代的圣旨一般都不是皇帝自己写的,而是由大臣或太监替皇帝去写的,把皇帝的命令变成一个书面的法令。那么既然甚至不是由皇帝亲自去写的,怎么能够证明这真的是皇帝自己下达的命令呢?就需要有一个证明皇帝亲批的证据,并且同时要在上面表明对皇帝的敬意,所以钦此一词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钦此这个钦字主要表达的是对皇帝的崇高敬意,他的意思就是尊敬,而此表示的是这篇文章,两个字连起来意思就是,这个法令或这篇内容是皇帝亲自决定的。

所以说如果是皇上亲手批阅的奏折,或者是皇帝亲自书写的圣旨,是没有钦此这两个字的。在有些博物馆中目前还存放着皇帝亲自批阅过的奏折或奏章,那么我们常会看到知道了这三个字,但凡是这样经过皇帝审批过的就没有钦此两个字了。

而在有些电视剧里边,如果由皇帝本人来宣布法令的话,也不会带上钦此这两个字,只有大臣或者是太监代传皇帝旨意的时候,才会加上这个作为结尾。另外在不同的朝代用于结尾的词也不一样, 例如元代的时候,甚至中开始出现钦此二字,而在元代以前,比如说汉代圣旨的结尾是可,其实和钦此是一样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19-08-02
大臣将皇帝口谕转为书面谕旨时,才会在最后添写“钦此”,以示这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并非杜撰。例如,清朝军机大臣经常直接面承皇帝口谕,大臣接受口谕后还要将谕旨发往地方,称为“廷寄”,“廷寄”的谕旨就要加上“钦此”二字。此外,当有臣下要引述皇帝朱批或诏书时,也要加上“钦此”二字。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不可能亲自去写圣旨的,就可能在上面进行个批示,甚至连盖个章都需要下人帮着干,真心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自然不可能是自己写的圣旨。这时候就需要智囊团想个办法,即要证明这个是皇帝亲批的,又能证明对皇帝表明敬意,所以这个时候“钦此”一词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对皇帝的决定、命令冠以“钦”字,主要是表达崇高与尊敬之意。“钦”,意为敬;“钦此”,即钦定此文,或此事或此内容是皇上决定的。但是,实际使用中,用了钦此的,恰恰不是皇帝亲自写的。这里就说到很多古装剧的谬误了。经常有剧情皇帝传旨的时候自己说钦此,或是大臣宣读皇帝手书圣旨时也以钦此结束,这都是不对的。

现存的所有文献资料,皇帝亲笔手谕或是在大臣的奏折上的朱批都没有钦此两字。举个著名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皇帝的朱批“知道了”。但凡写了知道了,就没有钦此了。

但是如果是大臣转述皇帝的朱批“知道了”给别人,就要这么说“奉圣谕,知道了,钦此。”就是告诉听的人,皇帝这时候说完了。

因此不是所有圣旨后面都能加钦此,皇帝本人更不会念出钦此这两个字。只有大臣代传皇帝旨意,代皇帝拟旨或是拟朱批时,才能用钦此,以区别这是皇帝的意思,而非大臣自己的意思。

朱元璋称帝后,在圣旨中开始逐渐大量使用“钦此”二字。并且成为皇家公文的一种定式。清代依然沿用“钦此”套词。

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日:‘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枢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
第3个回答  2019-08-02


“钦此”(有时也出现“钦此钦遵”)是帝国专制时代皇帝就某事颁布完命令后特别的嘱咐的语言:“领旨遵命执行吧”,或“赶紧照此去做吧”。电影《夜宴》中:(皇帝):“拟旨。(口述旨文)着太子无鸾出使契丹,羽林卫护送,即日起程。钦此!”这里“钦此”的意思就是“照此办理吧”的意思。

《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过了三日,又送了一个抄的上谕来:‘庄尚志著于十一日便殿朝见,特赐禁中乘马。钦此。’”这个句子中的“钦此”就是“按此办理”的意思。《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这是皇帝下的一道关于追封贾敬官职以及贾敬丧事规格的诏书。“钦此”在这个句子里的意思就是 “就按照这个规格办理”。



“钦此”一词原作“钦哉”,最早见于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尚书》中的《虞夏书》,由于《尚书·虞夏书》基本内容是君王的决定、指示文告及君臣谈话,因而多有“钦哉”一词。

《尚书·虞夏书》:“(尧)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意思是,尧帝说:喂!各位诸侯,现在滔滔的洪水正形成危害,水势汹涌围困住了山岭,淹没了高岗,百姓们都在呼喊救援啊。有谁能去治理洪水呢?臣子们建议,让鲧去吧!尧帝说:不行吧?他曾经违背命令危害过族人。各地的诸侯说:不是这样的吧。让他试试,如果不行就算了。尧帝对鲧说:“鲧,谨慎负责地去干吧!”过了九年,鲧在治理洪水上没有取得成绩。

又,同上书:“(尧)帝曰:咨!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意思是,尧说自己在位七十年了,准备禅让,就问各方诸侯谁能继位?众诸侯都说“自己无德无能,不能继承帝位。”尧帝说,也可以举荐地位低微的人。众诸侯就举荐穷困的舜继承帝位,并介绍说,舜是乐官瞽瞍的儿子,瞽瞍心术不正,继母说话不忠诚,弟弟象傲慢刁蛮。而舜却很孝顺仁厚,与家人和睦相处。尧帝说,就试试吧,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要从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尧帝并对舜下令:严肃认真地去处理政务吧!

《尚书·虞夏书》又记载:舜继承帝位后,要确定祭天神的官员,(舜)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众人曰:“伯夷!”舜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意思是,舜帝说,好啊,伯夷,你就担任这个职务吧。不论早晚都要恭敬地祭祀而且还要正直廉明。伯夷磕头,让给夔和龙。舜帝说,好啦。伯夷,去吧!你要严肃谨慎地执行命令啊!

所以“钦此”一词并不是诏书结尾的套语,也不是“此致敬礼”或“结束”的意思。而是“按此执行、办理”的意思。“钦此”不仅出现在皇帝的诏书中,民间也常用这个词语。如《金瓶梅》:“伯爵道:‘令官放个屁,也钦此钦遵。 你管我怎的!’叫来安:‘你且先斟一杯,罚了爹,然后好行令。’西门庆笑而饮之。”



也就是说,就象现在的公文格式一样,这只一个必要的提醒语气词。

一来是为了强调皇家权威的无处不在,二是强调要臣子认真执行,不得乱来。
第4个回答  2019-08-02

钦此,象征皇帝到此亲自颁布诏书,是封建时代皇帝诏书结尾的套语。钦,意思为敬,钦此就是恭敬的引文至此,专用于引述皇帝谕旨之后,表示引文结束,也起到现代标点符号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