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页岩盆地形成条件

如题所述

一、区域构造条件

含油页岩盆地既可以是含油气盆地,也可以是含煤盆地,还可以是单一的含油页岩盆地(表3-8)。其形成和演化受大地构造控制,是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表3-9),并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我国含油页岩盆地与我国三大构造域演化关系密切,呈现三大构造域分布特征(图3-4)。并且随着三大构造演化,时代从西至东逐渐变新。

(一)古亚洲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其南北两侧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已发现准噶尔、六盘山盆地分别位于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安造山系的斋桑—准噶尔造山带和古亚洲构造域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祁连造山带。古生代时期,受古亚洲洋动力体系控制,形成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

晚石炭世,准噶尔地块北部以克拉美丽—达拉不特蛇绿岩为代表的准噶尔洋盆最终闭合;到早二叠世,准噶尔地块南部的北天山和南天山洋盆也基本封闭,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焊接到一起。

晚华力西期至燕山早期,准噶尔地区,火山活动强烈,继后发生拉张(或塌陷),形成了准噶尔、三塘湖、银根、二连等盆地。准噶尔坳陷内充填二叠系中统芦草沟组含油页岩地层。

特提斯构造域昆仑—祁连—秦岭印支—燕山造山系与古亚洲造山区的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复合,六盘山盆地油页岩形成于古生代晚石炭纪,因此,六盘山盆地属于古亚洲造山区的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

(二)特提斯构造域

特提斯构造域是中新生代时期,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表3-9)。特提斯构造域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发展阶段。印支阶段在我国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松潘一甘孜一三江印支褶皱系;燕山阶段的褶皱系主要分布于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一带;喜马拉雅阶段,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与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褶皱带,并使整个青藏高原大面积隆升,造成今日的世界屋脊。

表3-8 我国主要含油页岩盆地类型及矿床规模表

续表

图3-4 东亚中新生代构造简图(据任纪舜等,2005)

(一)沉积盆地

华力西期后多旋回叠合盆地

1. 西西伯利亚盆地;2. 克孜勒库姆盆地;3. 穆云盆地;4. 费尔千纳盆地;5. 准噶尔盆地;6. 塔里木盆地;7. 吐鲁番—哈密盆地;

印支期后多旋回叠合盆地

8. 鄂尔多斯盆地;9. 四川盆地;10. 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稚前陆盆地、山前盆地及山间等盆地

11. 西瓦利克前陆盆地;12. 伊洛瓦底盆地;13. 孟加拉湾盆地;14. 昆仑山前盆地;15. 库车山前盆地(天山南侧);16. 乌鲁木齐山前盆地(天山北恻);17. 吐鲁番—哈密盆地;18. 酒泉盆地(祁连山前)

中国东部裂陷盆地

19. 结雅盆地;20. 松辽盆地;21. 渤海湾盆地;22. 河淮盆地;23. 苏北—南黄海盆地;24. 江汉盆地

(二)缝合带和断裂带

缝合带

1. 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2. 班公—怒江缝合带;3. 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4. 古太平洋缝合带;5. 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

转换和走滑断裂带

6.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7. 喀喇昆仑断裂带;8. 实皆断裂带;9. 奠边府断裂带;10. 红河断裂带;11.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12. 阿尔金断裂带;13. 杭爱—肯特断裂带;14. 北山—鄂霍次克剪切带;15. 狼山—准巴音剪切带;16. 依兰—伊通断裂带; 17. 密山—敦化断裂带; 18. 郯城—庐江断裂带; 19. 中锡霍特断裂带; 20. 湖南断裂带; 21. 长乐—南澳断裂带

大陆壳消减带

22. 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 23. 若开西缘断裂带; 24. 措勤—嘉黎断裂带; 25. 龙木错—澜沧江断裂带; 26. 金沙江断裂带; 27. 甘孜—理塘断裂带; 28. 龙门山及北大巴山—大别山前缘断裂带;29. 青海南山及北淮阳断裂带; 30. 西昆仑北缘断裂带; 31. 昆 (仑)中断裂带; 32. 祁连北缘断裂带; 33. 天山南缘断裂带; 34. 天山北缘断裂带; 35. 中朝北缘断裂带; 36. 斯塔诺夫南缘断裂带; 37. 蒙古—鄂霍次克南缘断裂带; 38. 台湾西部麓山断裂带

表 3 -9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简表 (据任纪舜等,2005)

三叠纪,班公湖—怒江大洋裂开,西藏特提斯构造域进入新特提斯阶段。由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在早燕山期向北俯冲,形成中侏罗世羌塘挠曲盆地。这个时期,沿班公湖—怒江带发育深海沉积,其两侧包括羌塘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普遍接受浅海及半深海沉积。这种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作用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早期。这个时期在西藏地区的各个沉积区中形成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物厚度累计达万米以上。从白垩纪中、晚期开始,由于班公湖—怒江大洋的闭合,本区结束了大面积的海相沉积史。此后,除了局部地区发育小型的陆相断陷盆地之外,这个地区一直处于隆起抬升状态。这种整体隆起抬升状态,一直持续到第四纪。

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于东昆仑构造带的昆南断裂、昆中断裂、昆北断裂以及祁连地块南缘的欧南断裂和祁连南缘断裂等强烈的逆冲作用,使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对于柴达木盆地大幅度抬升,在二者之间形成柴达木盆地。盆地内沉积了中生界地层 (J - K),地层厚度一般为 500 ~1 800m。翟光明等认为,印支运动以来盆地的演化格局侏罗纪—白垩纪属对称性双前陆盆地。

燕山运动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作用,发育了多玛盆地、伦北盆地、伦坡拉盆地、比如盆地等一系列的挤压—走滑盆地。目前,已在伦坡拉盆地、兰坪—思茅盆地发现了油页岩地层,其中伦坡拉盆地的油页岩含油率较高,资源储量也很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楚雄盆地分布在北澜沧江—昌宁—孟连缝合带与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其展布受两条缝合带控制。盆地成因可能是晚白垩世造山后沿缝合带形成的伸展坳陷盆地。

此外,在北部祁连山北缘碰撞带和贺兰山坳拉槽亦发现拉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如民和盆地、西宁盆地和六盘山盆地。这些盆地发育在青藏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处。这些盆地的油页岩资源储量较小,含油率中等,属于小型的含油页岩盆地。

特提斯构造域构造演化规律总体上由北向南 (西藏地区)或由东向西 (滇西地区)缝合带形成时代依次变新,受其控制,含油页岩盆地分布规律也是由北向南 (西藏地区)或由东向西 (滇西地区)形成时代变新; 油页岩盆地成因类型由挠曲盆地(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坳陷盆地 (楚雄盆地,晚白垩世)→走滑盆地 (思茅盆地等,渐新世)转化 (表 3 -8)。

(三)环太平洋构造域

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古太平洋和太平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含油页岩盆地的形成时代主要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中生代盆地主要包括松辽、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 新生代盆地主要包括胶莱、敦密、依兰—伊通、渤海湾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也有油页岩的发育,古生代是华北地台稳定发展阶段,因此,盆地西缘出露的石炭—二叠纪含油页岩盆地是地台稳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中生代,伊泽奈岐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俯冲作用对东部影响大,西部影响小,形成东强西弱的态势,其结果造成中国东部形成东西沉积构造分异。东西之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东部地区普遍隆升,仅形成一些小型裂陷火山—沉积盆地; 西部则大范围沉降形成大型内陆湖盆,如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它们属于克拉通内坳陷型盆地,是伊泽奈岐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而引起中国东部从古生代南北构造分异向中生代东西构造分异 (东隆西坳)构造转换时期 (印支期)和转换后 (燕山期)的产物。

早白垩世早期伊泽奈崎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激发上地幔活动,引发地幔物质的底侵或拆沉,形成大规模断陷作用,中国东北、内蒙古 (及至蒙古国境内)200 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200 多个裂谷湖盆,星罗棋布,半深湖—深湖的暗色泥岩沉积厚达500 ~ 800m; 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岩石圈的冷沉降导致盆地产生坳陷作用,于是在东北形成以松辽盆地为代表的大型断拗型盆地。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松辽盆地开始受到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带的影响,在晚白垩纪青山口和嫩江组沉积期,松辽湖盆下沉湖水加深,水域扩大,形成了半深湖—深湖的沉积环境,发育了油页岩沉积。

晚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系,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是地质发展历史最后的一个阶段,对中国大陆面貌却产生的重大影响,古地中海 (特堤斯洋)的消失,亚洲大陆的最后形成,青藏高原的升起,以及中国东部边缘海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现代的地势格局。中国东部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地壳拉张,广大地区均以沉陷为主,早期地壳断裂下陷,并伴有火山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表现为太行山东断裂和郯城—庐江断裂之间以渤海湾盆地为主体的盆地群,北延到东北的依兰—伊通和抚顺—敦化—密山盆地,南延包括潭头、桐柏盆地,构成一个北北东向的经向裂谷盆地带。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主干边界断裂派生出一系列次级断裂,同时,在盆地中部一系列印支期东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成为控制坳陷和凹陷的重要断层,形成了断距较大的箕状断陷盆地,沉积了3 000 ~ 5 000m 厚半深湖—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发育了一系列大—中—小型的含油页岩盆地,如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抚顺盆地、敦密盆地、依兰—伊通盆地等。

环太平洋构造域含油页岩盆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西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其形成与分布具有由东向西形成时代变新; 盆地成因类型由克拉通内坳陷型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侏罗纪)→伸展盆地 (松辽盆地,白垩纪;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走滑盆地 (敦—密、佳—伊盆地,古近纪)的规律。

二、含油页岩盆地类型

据中国板块的研究,借鉴中国沉积盆地分类方法,把含油页岩盆地分为 4 类,即伸展盆地、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表 3 -8)。

(一)伸展盆地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页岩盆地基本上具有伸展盆地的构造属性,也称裂谷盆地或裂陷盆地,盆地几何形态表现为断陷和坳陷。我国伸展盆地类型中含油页岩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及沿岸,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有大陆内裂谷上白垩世松辽盆地和古近系依兰—伊通盆地,以及北东向新近纪渤海湾盆地。此外,在中国大陆边缘,位于晚白垩世到新近纪发生的拉张裂陷盆地,目前已发现了茂名、钦县、句容、北部湾等含油页岩盆地。

(二)挠曲盆地

挠曲型含油页岩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如准噶尔和柴达木盆地等。早二叠世,准噶尔地块南部的北天山和南天山洋盆封闭,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地块拼接到一起,形成中二叠世准噶尔前陆盆地沉积。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于东昆仑构造带的昆南断裂、昆中断裂、昆北断裂以及祁连地块南缘的欧南断裂和祁连南缘断裂等强烈的逆冲作用,使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对于柴达木盆地大幅度抬升,在二者之间形成柴达木盆地。此外,古特提斯洋和中特提斯洋在中生代依次向北俯冲形成可可西里 (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北澜沧江—昌宁—孟连缝合带。由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在早燕山期向北俯冲,形成中侏罗世羌塘、伦坡拉等一系列挠曲盆地。

(三)走滑盆地

该含油页岩盆地类型主要发育在新生代,沿着郯庐断裂带发育了依兰—伊通、敦密、胶莱等走滑伸展盆地。此外,沿着横断山脉也发育了一些小型的含油页岩盆地,如民和盆地、六盘山盆地等。

(四)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类型的含油页岩盆地主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从北至南大型含油页岩盆地分别有鄂尔多斯、四川、楚雄等盆地。鄂尔多斯、四川盆地是伊泽奈岐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而引起中国东部从古生代南北构造分异向中生代东西构造分异 (东隆西坳)构造转换时期 (印支期)和转换后 (燕山期)的产物。

三、古地理条件

本次评价共计 47 个含油页岩盆地,其形成环境为湖相、湖沼相、滨岸沼泽相、陆棚—泻湖相和海陆交互相,但大多数为湖相成因。西藏羌塘盆地发育的中侏罗统油页岩为陆棚—泻湖相成因,主要沉积在一套浅海亚相—泻湖亚相沉积体系中。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区二叠纪油页岩为海陆交互相成因。此外,松辽盆地油页岩的形成可能受到海侵的影响。我国古近纪发育的油页岩主要位于小型湖泊、沼泽及伴生沼泽的泻湖环境,油页岩通常与煤系伴生。油页岩可位于煤层之上,也可位于煤层之下。如我国抚顺油页岩位于煤层之上,桦甸油页岩则位于煤层之下。

石炭二叠纪、侏罗纪、早白垩纪、古近纪是我国油页岩的重要赋存期 (表 3 -8)。我国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纪湖盆主要发育于陕甘宁地区,侏罗纪时期中国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早白垩纪晚期以后,中国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沉降,早白垩纪晚期发育了松辽湖盆,新近纪发育了渤海湾、苏北、江汉和海上大陆架诸多湖盆。以上这些大型古湖盆都是油页岩生成的有利场所。

总的来说,我国古生代油页岩多以大型内陆湖盆沉积为主,中生代以大型内陆湖盆沉积和浅海陆棚环境为主,新生代油页岩主要以中小型内陆湖盆地及成煤沼泽共生的湖沼盆地为主。

归纳起来,油页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沉积环境:

1. 大型内陆湖泊

大型的内陆湖成盆地主要属于泥岩、泥灰岩或泥质灰岩型,伴生沉积的还有火山凝灰岩和盐类。这种环境下沉积的油页岩主要有美国西部早始新统绿河页岩、扎伊尔斯坦利维尔盆地三叠纪的油页岩、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密西西比系阿尔伯塔页岩等。我国主要有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

2. 小型断陷湖泊、沼泽

小型湖泊、沼泽及伴生沼泽的泻湖环境,此种地带往往形成与煤系伴生的油页岩,油页岩大多位于煤层层位以上。如西欧的二叠系油页岩。我国此类盆地很多,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如抚顺、桦甸盆地等。

3. 陆棚—泻湖

陆棚环境往往为大面积稳定薄层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油页岩大多属于黏土类和硅质类型,也可以为碳酸盐岩型。世界上多为黑色页岩沉积,如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及北欧的寒武系、北非的志留系、南美的二叠系和西欧的保罗系等油页岩。我国西藏地区羌塘盆地的油页岩为泻湖沉积。

四、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对于油页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沉积盆地中水体的酸碱度、含盐度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沉积盆地中有机物质的形成和分布。因此,古气候也是沉积盆地控制油页岩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湖盆易于保持一定的水体深度,有机质丰盛,水介质具有一定盐度,有利于油页岩的形成。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古气候条件一般为温暖潮湿、亚热带气候,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植物繁盛生长。地史中潮湿温暖的古气候旋回,控制这陆相盆地烃源岩的多旋回发育,从而形成了我国石炭二叠纪、晚三叠纪、侏罗纪、早白垩纪、古近纪这几个重要的油页岩赋存期。例如,中国北方各盆地在海西运动以后,古气候趋于干旱炎热,潮湿植物大量衰退,早、中三叠世各盆地内形成广泛分布的红色砂泥岩建造。晚三叠世气候转为温暖潮湿,出现内陆淡水湖泊,形成了良好的还原环境,生物繁盛,发育了暗色油页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早侏罗世早期,又经历了干旱气候,沉积了红色岩层,早侏罗世中晚期至中侏罗世,气候又开始转为温暖潮湿,形成了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 从中侏罗世晚期开始,陆地抬升结束了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长期发育红色砂泥岩层夹膏盐。因此,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的潮湿温暖气候,控制了中国北方各沉积盆地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的分布。中国早白垩世及新近纪古气候的分带性都是很明显的,早白垩世,祁连山—阴山—秦岭一线以北为潮湿气候区,发育暗色砂泥岩含煤地层、油页岩,烃源岩非常发育,已找到大庆油田、二连油区和玉门油田。天山—祁连山—秦岭一线以南至西藏北部地区,广泛发育红色碎屑岩沉积,属亚热带干旱气候,无烃源岩沉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