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律师函可以不签收吗?

如题所述

你可以拒绝签署律师函。律师函只是告知对方委托的法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矛盾,可以拒签。律师函的本质是委托代理人表达自己意志的法律行为,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律师函并不是真正有效的,还需要法院的认可。如果法院不认可,就无效。律师函必须由律师签名盖章,代表人对该函承担法律责任;否则就是伪造的。万一受到威胁、恐吓、损失等。,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委托人和律师的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律师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担任法律顾问;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三)依法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四)接受委托,代理各种诉讼案件的上诉;
(五)接受委托,参与调解和仲裁活动;
(六)接受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
(七)解答法律问题,撰写诉讼文书和其他与法律事务有关的文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1

收到律师函可以拒签。

律师函只是知会你,你已经被对方委托法律专业人事以法律途径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你可以拒签。 律师函它的本质是一种委托代理进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对于诉讼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律师函并不是真正有效,具体还要法院的认可,如果法院不认可,则是无效的律师函。律师函必须要有律师签章和盖章,代表对此函负有法律责任,如无则为伪造。如受到威胁、恐吓、损失等,可向公安机关报警,追究委托人以及律师的责任。

扩展资料:

律师函的功能:

1、信息传递功能,律师函既是向对方传达委托人的意思、和律师的法律评价等信息,也是为获得送达对象的预期信息而制作的。

2、心理底限预警功能,通过法律把一封函润色加工后能够使对方迫于法律的名义的说服而产生威胁的恐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委托人的意思表示通过法律分析后以合法的姿态予以定格(当然整体事态是定格的),二是借律师事务所之招牌和律师的职业形象以法律的名义进行放大式的传达,成为一种强势的意思表示。

律师函只代表声明作用,并不代表法院认可,如果委托人,以及律师利用权力伪造,造假律师函给受害者,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受害者收到恐吓、威胁、损失等,应当报警处理,追究委托人,律师的责任。

如果对方收到律师函后做了回复,那我方就得积极和对方沟通解决途径。律师函不是目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发送律师函引起对方的重视,双方更严肃的来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方明白,都已经发律师函了,如果再不做出积极的回应,下面肯定就得吃官司了。

实务中,对方做出书面回复的较少(一般大型机构或企业会做出书面回复),要回复也是打电话沟通,所以在律师函的联系方式中一定要留好多种联系方式,以便对方联系方便。在对方电话回复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做好录音取证工作。

律师函发出去以后,对方没有回复,或有回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候就得跟客户沟通是否有必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实施制裁措施。一般律师函在“律师意见”部分都会要求对方在“指定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行为,否则实施相应制裁措施”的字样。你“合法的恐吓信”都发了,在你指定的期限内,对方并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你也没有采取什么制裁措施,那以后再发什么函件效果都不好,对方会觉得你就吓唬吓唬而已,并不会采取什么行动。

把道理都跟客户讲清楚,然后由客户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果要进行诉讼或采取其他法律手段,那就办理相关委托手续,进入下一个法律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律师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2

网友收到律师函,一直不理会怎么样?来听听内行人是咋说的,坐好笔记。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律师函只是知会你,你已经被对方委托法律专业人事以法律途径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你可以拒签。

    收到律师函拒收的具体情况:

1、你可以不与对方律师会谈,但这可能会令到自己下一封收到的,是法院传票。

2、法院传票你也可以不理会,这样法院会以被告因无法知会到庭,或消极对抗,而直接判对方胜诉。

3、你可在15内上诉,超过15日不上诉,法院的判决会自动生效并开始执行。

4、如果你还是拒绝不执行,对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令。

    如果收到律师函后,不履行义务,也不积极沟通,会造成以下后果:

1、有可能会被对方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如果构成犯罪(如信用卡诈骗罪等)的,对方会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予以刑事立案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3、当然,也有可能对方所发的律师函与事实不符,最后不了了之,但只是极个别的情况。 另外,在收到对方的律师函后,应该认真研究对方的意图,积极应对为宜,而不应该消极地一概置之不理。

4、必要时,可以就近去当地律师事务所请律师看看,在做决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