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共有那几个皇帝 各个庙号是什么 还有名字

如题所述

13个皇帝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 —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唐朝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李拀。
哀帝李柷(chù)是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内。初名李祚,乾宁四年(897)封辉王,天复三年(903)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佑元年(904)八月,昭宗被杀以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
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
哀帝在位期间,其实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办理,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他名义上的上朝,也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停罢。哀帝能够做的,就是顺乎朱全忠的意思,把朱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一步步提升和加固。天佑二年(905)十月,敕成德军改为武顺军,下辖的藁城县改为藁平,信都为尧都,栾城为栾氏,阜城为汉阜,临城为房子,这是为了避全忠祖父朱信、父亲朱诚的名讳。朱全忠父、祖的名字要避讳,说明朱全忠已开始超越了臣下的身份。
对哀帝有利的事情有这么两件,估计是出于他的本意或者是亲信的主张,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件事是天佑二年(905)九月以宫内出旨的名义加封他的乳母为昭仪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杨氏赐号昭仪,乳母王氏封郡夫人,另外一个也姓王的乳母在昭宗时已封郡夫人,也打算准杨氏例改封为昭仪。此举被宰相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乳母自古无封夫人赐内职的先例。后来因循此例,实在是有乖典制。当年汉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安帝乳母王氏为野王君时,朝廷上就议论纷纷。臣等商量,当今局势下礼宜求旧,望赐杨氏为安圣君,王氏为福圣君,第二王氏为康圣君。”哀帝也只好依从。另外一件是天佑二年(905)十一月,哀帝准备在十九日亲祠圜丘(祭天)的事。当时各衙门已经做好了举行礼仪的各项准备,宰相也已下南郊坛熟悉有关仪式。可是,朱全忠听到后很不高兴,认为举行郊天之礼是有意延长大唐国祚。有关主持的官员很恐惧,就借口改期使此事不了了之。
然而,紧接着,哀帝就将已为梁王的朱全忠加授相国,总百揆,又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全忠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其地位距离九五之尊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天佑二年(905)六月,朱全忠在亲信李振和朝廷宰相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朝廷衣冠之流三十多人集中到黄河边的白马驿全部杀死,投尸于河,制造了惊人的“白马之变”。李振多年参加进士科考试总是不中,对裴枢等人怀有切肤之痛。他对朱全忠道:“这些人常自谓清流,现在投入黄河,就变成浊流了。”朱全忠大笑,这实际上扫除了他篡位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朱全忠对读书人怀有天然的敌意,这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朱全忠曾率手下路过一棵大柳树,在树下歇脚时,他自言自语:“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手下无人应答,树下几个读书人模样的游客却附和他:“确实可以做车毂。”未成想,朱全忠勃然大怒,厉声说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都是你五代十国文官俑们这个样子。做车毂要用夹榆木,岂可使用柳木!”回头对手下道:“你们还等什么?”竟将附和他的几个人痛打致死。
天佑二年(905)十二月,朱全忠借故处死了枢密使蒋玄晖,又借口“玄晖私侍积善宫皇太后何氏,又与柳璨、张廷范为盟誓,求兴唐祚”,将哀帝母后何氏杀死,并废黜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贬赐死,其弟兄也被全部处死。太常卿张廷范被五马分尸,其同伙被除名赐死者若干。朱全忠已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了。
天佑四年(907)三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元帅、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哀帝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
从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直到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才结束了唐朝之后约半个世纪分裂割据的黑暗时代。
哀帝先被降为济阴王,迁于开封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安置在朱全忠亲信氏叔琮的宅第。由于太原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佑正朔,不承认他的梁朝,朱全忠担心各地军阀的拥立会使废帝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就一不做,二不休,于天佑五年(开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将年仅17岁的哀帝鸩杀。朱全忠为加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7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 —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唐朝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01
共有13个皇帝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 —

以上都是李渊追封,并未登基称帝。。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后 武周圣神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武则天退位,大唐皇室复位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李拀。
哀帝李柷(chù)是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内。初名李祚,乾宁四年(897)封辉王,天复三年(903)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佑元年(904)八月,昭宗被杀以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
第3个回答  2011-05-01
唐朝共有13个皇帝,李渊之前的都是追封的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 —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唐朝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第4个回答  2011-05-03
— 德明帝(高祖追崇) 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 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公元573年 — —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唐朝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李拀。
哀帝李柷(chù)是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内。初名李祚,乾宁四年(897)封辉王,天复三年(903)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佑元年(904)八月,昭宗被杀以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