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即活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A. 怎样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拓展资料

一、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是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在 *** 和反应之间,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习惯体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还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美国许多着名的传记作家分析名人的传记后得出结论:几乎没有一位名人在儿童早期未曾获得良好的教养。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该培养的,这才是根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幼儿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 其中,健康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在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时,以”三餐一点加午休“为实践载体来落实《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餐活动我们会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好进餐活动的基础。首先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从这七个方面做准备:

1、准备轻音乐。(如:班得瑞音乐)进餐时放轻音乐,营造高雅、轻松的气氛。

2、准备适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学、利于孩子吃得文明,进餐时盘子碗能够同时使用,锻炼孩子用盘子吃菜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科学进餐。(如:学会了干的食物和流质食物同时吃或根据需要吃)

3、积极向上的教师状态(语言、表情、心理、行为)。教师动作轻、语言柔和,语言起到积极的作用,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4、物品要定置摆放。桌椅是否宽敞利于孩子进餐,进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备到位,固定位置摆放。

5、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6、合理的人员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使教育内容更充实、有效、全面,其他教师做好盛饭添饭和环境卫生的维护。

7、教师和幼儿要成为环境的维护者。教师及时擦桌面、扫地面,引导孩子不撒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教师的保育意识

在过去,一提到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大家就会认为是打扫卫生,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务的机械劳动。通过园级培训,现场提问,年级每天的督促检查,每周的班会交流。经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落实,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儿吃喝拉撒睡的同时,是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有更多交流时机的过程,是给予孩子母亲般爱的过程,更是给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保育孩子由被动的机械式劳动,转化为真诚的充满爱的表达。

三、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师不光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首先在”三餐一点加午休“上,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过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还没吃完。“”老师要打扫卫生了,你到那边吃去。“”快躺下,看谁还没睡着。“等类似于这样的催促孩子,让孩子心里常产生一种不够稳定和愉悦的心情。现在,教师通过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把三餐一点加午休当课程来实施,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吃饭睡觉对幼儿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的三餐一点加午休期间,营造安静、轻松、愉悦的环境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其次,在一日活动的其他教育环节,教师首先做到,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由。教师的语言要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做到不在群体幼儿面前批评某一幼儿。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单独查明原因,正面引导。对特殊幼儿做典型案例,做到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四、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层级的管理职能

在我园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级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过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个单线走的过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用主题课程统领全部的教育内容,在日核心经验的落实下,达到人人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使教育教学是全班教师共同实施的过程。班主任从过去的主要管理班务,转变到班主任具有培训指导本班教师的能力,具有全盘把握和协调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调动和促使本班教师有团队精神的能力,具有带动本班教师落实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级主任从过去的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和被动管理,转变到具有大局意识的管理者,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形成横向互动,三个年级主任之间又形成了纵向互动。

五、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儿园的课程应在三教或两教一保共同协作下开展,其中,班主任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班级在形成周、日活动计划时,是平行班共同研讨的过程,日核心经验又是三教共同研讨的过程,班主任能做到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达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时时有教研。这样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所有课程能相互渗透补充达到教育内容浑然一体的探讨空间,是达到人人对课程了解的时机,是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是课程不因人员问题正常进行的途径。

六、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实现了大型活动进课程

六一活动几乎是每所幼儿园上半年的中心工作,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指定好活动形式及内容,幼儿是被动的实施。我园将”六一“活动以主题的形式,按年龄段做出符合幼儿年龄的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每天的活动赋予教育意义,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将活动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谁的节日?你想怎样庆祝节日等活动。让六一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因六一而快乐,成为了这次主题的真实写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一日生活皆课程“过程中的几点收益和感悟,我们坚信”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科学性,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进一步的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的乐园,还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B. 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学习者经验取向的课程内容实质是一种认知的课程内容取向,这种取向对课程回内容的本质有了新答的理解,对学习者个体的背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只有被学习者内化了的教学经验才作为课程内容.由于最终的课程内容需要经历学习者的重构,教师必须对学习者施加正向的干预,同时警惕负向的课程内容出现.

C. 如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1.课程即学科知识
把课程界定为学科知识,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及欧洲中世纪的课程都是分门别类的科目。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的各门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其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①。《中国大网络全书》也认为课程即学科,它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②。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但这个定义本身也存在缺陷。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课程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③;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类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④另一种课程定义为预期的学习结果,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们认为,课程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要求把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如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⑤,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⑥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过于强调课程目标和计划,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也即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 *** 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这种课程定义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提升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但这种定义的课程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且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课程定义的纷繁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对于课程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课程定义的科学化,只能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逐渐接近完美和圆满,任何关于课程的新的定义,不可能是对于课程定义探讨的终结。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辨析,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D. 课程生成游戏,即课程先导式

教师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指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为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儿童创造丰富有意义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儿童学习和发展。

E. 课程即活动这句话是否正确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活动:活动是指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
所以,这路过是错误的。课程不是活动。

F. 课程即教材是谁说的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2.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3.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G. 课程即教学科目这句话对吗

对。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对于不同的版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可能意味着不权同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作一番简单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课程,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

(7)课程即活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学校的网站内,会有每一门课程的简单介绍,还会有课程安排的内容,大家可以将感兴趣的专业集中起来,这样更方便大家进行选择。

而且可以更好的更具自己目前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只有逐层升入,才可以更好的将课程完整的学好,从而可以对未来的学习更有帮助。

如果大家想要使用AP或 A level考试的分数来兑换学分,一定要提前申请,这样大家可以更快的进入课程的学习,开始选课,有更多的选择。

H. 游戏生成课程,即游戏先导式

教师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即使地组织与引导儿童展开相应版的学权习活动,帮助儿童扩展、丰富或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得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