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俗语有道理吗?究竟是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我国农村流传着“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俗语,俗语是我国各个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智慧与经验,以朗朗上口的语句形式流传下来,传递到各个地区,俗语很有特点,有当地的语言特色。
俗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不同特色的俗语也让我们的交流更加的有意思,也更加的生动许多。
那么有这样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个”房过三代必走人“的俗语,字面意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它是另有涵义,我们来看看包涵那些意思。
一、人口问题
房过三代必走人,字面意思就是房屋如果经历了三代人居住,那么这个房子就不能再住了,要离开。
这是因为每一代人的生长最起码是二三十年,而三代人住过的房子大概就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三代人必定人口比较多,基本算是四世同堂了,听起来挺美好,但是真是这样住在一起,人口真的不少。
我们祖辈建造的房子大部分也只能够两代人居住,再到第3代孙辈,再住在一起,其实很挤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至今老人都讲究求多子多福,古代更是如此,当时的家庭里还有很多嫡出或庶出的孩子,那么这么几代人住在老宅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也不断拥挤。
家庭状况好一点的,居住可能还将就,穷苦人家的房子更是不堪拥挤,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可以凑合住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大人后,就会显得居住空间狭窄了。
这时到了三代人,第四代人就会重新选址再造居住地,而古代人对风水一说十分的讲究,有条件的门户在建房时会事先勘探地形,考察风水如何,然后才会定建房地址,开工动土建筑房屋。
就是贫穷些的门户也会简单考察一下选的建房地址,以求日后居住平安顺遂。
二、安全问题
现代人生活住的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子,就是这样能住几十年后都会陈旧不堪,再住个几代人后,近百年历史,房子时间长久再有潮湿腐蚀,坍塌也有可能。
那么古代人建房子哪有钢筋水泥呢,古人大都是用木头建房,贫穷些的家庭则用砖瓦建房,砖瓦建房会使用泥巴、草木混合粘合砖瓦,还有的甚至是土墙草顶,你想想里面都是泥、草灰混合的,虽然从外面看都是砖块,但是里面却填着泥巴和草木。
再经历风雨阳光的日久摧残,三代人是要经过百年的历史时间的,那么这样的房子怎么还能承受三代人的居住呢,所以自古就流传下来“房过三代必走人“的说法。
古代的人类寿命不像现代人寿命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古代好多人四十多岁就去世的很多,所以建造的房子勉勉强强可能可以住三代人,但到了第四代,房子就很危险了,不可再继续住人了,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古人认为房过三代后,就要重新修筑别的新房,不能再住了。
在农村修筑房屋可能需要花费上房主大半生的积蓄,还要耗费很多的精力才能修筑好,所以建筑房屋在农村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经济条件宽裕些的呢,修筑的房屋材料用的更加好些多些,自然房屋也牢固许多,但是不管怎么修筑,在经历百年后,都会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会变成危房,根本不适合三代再居住了。
在中国也有一句俗话就是“人挪死,树挪活“,深蕴此话的历代我国人们早发现三代同住的各种不好原因,智慧的流传下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以提醒后人,现在也不会出现三代同住的情况了
还有种情况“三代人必走”的原因,那就是有的富裕家庭自己修筑的房屋很坚固也很宽敞,住几代人也暂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家里一代代人的成长,有在外地发展成家不回老屋居住的,时间一久,老屋也就成了一种象征,只是象征着这里是自己的家乡。
所以也就出现了“房过三代必走人”的现象。
总的说来,“房过三代必走人“,不但是对居住人口问题的顾虑,也是为了居住人的安全问题考虑。
现在农村老人们常常会说这句话,这句话的涵义我们也知道了什么意思。
我们人类在经过代代努力更新下,各个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一些农村的农民生活也越加美好,也会把老旧房屋翻新重盖或交给村里管理。
自己则去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购房定居。
基本现在不存在三代人同居住在一起的情景了,也很少有居住在上百年的老旧危房了人们了,由此可见,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盼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