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一、宋代末年的区适子;
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
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
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1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3-10-17
《三字经》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作者,但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这么4个

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
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
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
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
第3个回答  2013-10-17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第4个回答  2013-10-17
争论:作者是谁?
宁波学者王重光说,《三字经》的作者之争已经好几百年,今后还会继续争下去,宁波、顺德各有各的论据,谁也无法说服谁,“我会坚持是王应麟。”
“《三字经》就是由顺德人区适子所著,与王应麟无关。”顺德学者李健明说,将会继续研究《三字经》的作者,并提炼其中的精粹用于当代社会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勇说,就现有的文献记载等材料很难解决这个历史难题,争论是避免不了的,同时,对于《三字经》的现实作用,许勇表示,这不只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共识:应发挥作用
宁波学者戴松岳说,重要的不是作者是谁,而是怎样借《三字经》反思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启蒙教育,怎样让《三字经》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宁波、顺德都是传播《三字经》的重要地方。
顺德学者李健明则表示,《三字经》是中国经典启蒙读物,无论我国哪个地方的人都应背诵这个富有鼓励精神的读物。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曾枣庄说,《三字经》这么优秀的传统文物不能翻译成白话散文,《三字经》能广泛流传就在于它是三言诗,具有诗的语言,翻译成散文就会索然无味。
日本、香港、山东、江西、甘肃等地的专家也纷纷表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对文化的企求,这时需要一个媒介、一个文化符号,顺德找到了《三字经》这一文化媒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