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指望通过造成有利态势去夺取胜利,而不去苛求部众。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出处:《孙子兵法·兵势篇》,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翻译: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指望通过造成有利态势去夺取胜利,而不去苛求部众。所以,他能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而依靠兵势作用的充分发挥。驾御兵势,指挥部众作战,就如同转动木石一样。

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之处就会静止,而放在高峻险陡之地就会滚动;方的就会静止,圆的就会滚动。所以,善于指挥军队作战所造成的态势,就如同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

势,是物质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一股潜在力量,说得具体些,又有态势、气势、声势等各种各样的势。形与势密切相关。军队的形,表现为它存在的状态;军队的势,表现为它对敌冲击的能量。形相对来说比较静止,而势一定要在运动中才能体现。

孙子在《形》篇中谈了许多如何加强和运用军队的形去战胜敌人的问题,接着就在《势》篇中阐述如何造成和运用军队的势,去赢得对敌战争的胜利。

扩展资料: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兵势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5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材,巧妙地运用势。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679.htm#3-5

第2个回答  2012-07-23
会打战的人,善于寻找有利的战机(态势),而不是刻意去选择用什么样的人。
第3个回答  2011-04-26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4-25
回答不了。无论怎样修改答案,都会提示我有不适合的内容。无法了,莫谈战争,莫谈国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