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来如此什么便对么?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吧,人民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

这是《狂人日记》里的句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拓展资料: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吧,人民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

扩展资料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4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吧,人民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这句话恐怕什么时候问自己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吧追问

请问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能否打出具体环境,具体原因?非常感谢!

第3个回答  2017-06-20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句话是整个小说集最点题的,这部小说集的文眼。那句话表现出“呐喊精神”了,这句话就表现出了。
因为“从来如此”这几个字压迫了多少人。就因为这是习惯、这是传统就不能变。我们从来是如此的,惯例、规矩、规定……我们从来就生活在这些东西之下。所以从“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最简明的表达出了“五.四”精神。这是最响亮的一个变革的呼声。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这是《狂人日记》里的句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这就可以解释这句话的背景和原因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