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救丹顶鹤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如题所述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朱哲琴当年唱红的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歌中讲述的是一位养鹤姑娘为了救护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牺牲的故事。

这首歌,曾经打动过无数人,1964年10月,徐秀娟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81年8月,刚刚17岁的徐秀娟就跟随父亲徐铁林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养鹤。养鹤是保护区最累的活。

徐秀娟担水、配食、喂鹤、放鹤、清扫鹤舍、诊治护理病鹤,样样干得都十分出色,她单独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经过驯化的小鹤能听人指挥跳舞、飞翔。国家领导人来保护区视察,曾观看徐秀娟的驯鹤表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驯鹤技术也随之闻名中外。

1986年5月,徐秀娟完成了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两年的学业后,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江苏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这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滩涂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盐蒿,一条自北向南的复堆河天然地把沼泽地和村庄隔开,人迹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顶鹤栖息地。

在盐城保护区,徐秀娟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钻研养鹤技术。在1986年召开的中国第三届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会议上,徐秀娟撰写的论文,受到专家的好评。1987年9月15日,也就是徐秀娟在盐城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的一天夜晚,她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丹顶鹤而牺牲在复堆河中。

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她将23岁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一生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养鹤事业。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护鹤天使,江苏盐城和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分别修建了纪念馆、纪念碑,宣传徐秀娟的事迹,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

扩展资料

一个真实的故事

歌曲原唱:甘萍

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

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

轻声诉说

Hi hi

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 轻轻地 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再也没来过

只有片片白云

为她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

为她唱歌

Hi hi

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 轻轻地 飞过

只有片片白云

悄悄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

轻声诉说

Hi hi

还有一群丹顶鹤

轻轻地 轻轻地 飞过

参考资料凤凰网-27年前,女孩为救丹顶鹤牺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0

故事发生在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徐秀娟为寻走失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溺水牺牲。

1987年,两只在笼子里的丹顶鹤叫个不停,徐秀娟以为它们想出去玩,就进去把它们抱出来,放到池塘里,不想它们挣脱绳子飞走了。到了晚上,其中一只被找到了,另一只任然不见踪影。由于天太晚了,领导让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

可是徐秀娟并不放心,当大家都离开时,她在黑暗中跳入茂密的芦苇中,呼唤着丹顶鹤的名字,但还是没有找到。那天晚上她吃不下饭,第二天早上她仿佛听到丹顶鹤再叫唤,便又出去找。中午回来就只喝了小半碗稀饭,又出去找丹顶鹤了。

他们到了复堆河,另外两个伙伴都游过了河,徐秀娟快要游到江中心的时候,忽然大叫“我不行了”,停了下来。在对岸,小王和小殷看到她脸色苍白,就叫她回到岸上去。徐秀娟急急忙忙回到鹤田,推着自行车,沿着河岸向北走着,想与伙伴们汇合。但由于太过劳累,失足滑落沼泽。

扩展资料

徐秀娟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解承强,于是创作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讲诉了一个女孩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她最爱的养鹤护鹤事业的故事。

此外还有一部2006年上映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拍摄的影片《鹤乡情》,真实地记录了徐秀娟的故事,以唤起更多的人对环保事业的热爱。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徐秀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2
那是一个秋日的早晨,小女孩来到了一片芦苇旁,嬉戏、奔跑。虽然是独自一个人,但她并不寂寞,她喜欢望着芦苇中那一只只无拘无束的丹顶鹤,她们似乎是“九天仙女下凡尘”,披着洁白的薄纱,细长的腿总是单立着,幽雅素朴,女孩愿与她们为友,诉说心声。

芦苇随着轻柔的风拂动着,发出一阵悦耳的“沙沙”声,在晴空的陪伴下显得更加和谐。女孩陶醉在此情此景中。突然,一声尖叫从芦苇深处传来,打灭了这片芦苇的宁谧。女孩惊异极了,赶紧顺着声音走进了芦苇丛,女孩的心忐忑不安,总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将要发生,她扒开离岸较近的芦苇,踮着脚,四处张望了许久。就在不远处,一只丹顶鹤正在沼泽中拼命地挣扎。看样子,该是被沼泽中的腐烂枝条绊住了。女孩朝丹顶鹤大喊,千万不要挣扎,她会救它出来的。丹顶鹤怎么能听懂人的话?况且生命受到威胁,怎么可能不挣扎?女孩深情地望了丹顶鹤一眼,那眼神中闪烁着女孩坚决的火焰。女孩向前走了一小步,提起一只脚往沼泽中试探了一下,这很难,一片沼泽无从落脚,但女孩没有犹豫,她扶着芦苇,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了几步,伸出她她那纤细的手,慢慢地向丹顶鹤靠近,她倾斜着身子,近了,近了,抓住了丹顶鹤的腿。再近一点,再近一点,轻轻地将缠着丹顶鹤的枯枝烂叶解开。终于,丹顶鹤获得了自由,在天空中盘旋着,鸣叫着,而此时,小女孩已经陷进了近半个身子,她无法动弹,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会画上句号,但她脸上显露出灿烂的笑容,她闭上了双眼,想要再感受一下芦苇的气息,就在这时,她感到有什么东西正碰触着她,她睁开双眼,是丹顶鹤,而且不止一只,它们一边努力地拍着翅膀,一边紧咬住衣襟向上提,没有用,女孩并未被拉起,就在这时,闻风赶来的村民伸出了一根长木棍,女孩紧紧抓着木棍,目不转睛地看着天空中飞翔的丹顶鹤,留下了她美丽的笑容。

这是一份无言的爱,是那么地纯洁,是那么地美丽,这份爱虽然没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殷切,也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宏伟,但是它是发自内心的,为的只是让丹顶鹤重获自由,这小女孩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第3个回答  2011-03-10
徐秀娟的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屯的一个养鹤世家。她爸爸是扎龙保护区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曾在扎龙保护区养鹤10年。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

1981年,因当地中学高中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尔德博士的称赞。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尽管学校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为她减免了一半学费,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钱的伙食,一直靠馒头就咸菜维持每天的紧张学习。第二学期,因交不出学费,生活又难以为继,她曾背着老师和同学,数次献血换来一些钱来维持学业。后来,她又决定把两年的学业压缩在一年半内完成。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考试11门功课中10门功课成绩为“优”或在85分以上。这期间,她还自学了英语。她靠献血换钱的事,是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用英语写下的几页日记里发现的。

1986年,徐秀娟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啥也没带,就带着三枚鹤蛋上路了。这是秀娟带给盐城保护区的一份礼物,3只鹤蛋对她来说是3只未来的小鹤。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着那3只鹤蛋。蛋装在人造革包里,温度、湿度只要稍有变化,小鹤就孵出不来了。如果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因为人的体温正好是37度左右。就这样一路火车一路汽车,小雏鹤最后破壳而出。那3只小鹤分别被秀娟叫做龙龙、丹丹和莎莎。

没有人知道,对那3枚鹤卵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但是人们知道,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里,也死过小鹤。

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3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了蓝天。

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从家里赶往盐城,与她同行的还有从内蒙古带来的两只天鹅。她叫它们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车,迎接她的却是丹丹的死讯。这是她最心疼的一只鹤。丹丹一只腿有毛病,走起路来就像跳一样。秀娟带它到野外捉虫子时,它对秀娟特别亲近。

没有人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秀娟流了多少泪。

因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养护了它8天,黎明康复了,她却病倒了。病还没好,她又经历了一次打击。她万没想到,龙龙会在打针时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记里说:从没在人面前这样哭过,丹丹去了,龙龙也去了,可怜的莎莎吓得转身就逃,我难以平静。

黎明身体康复后,和牧仁在复堆河里洗澡嬉戏,因玩得过于高兴两只天鹅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们两天两夜。9月16日,人们在复堆河里发现了秀娟。她的身体蜷缩着,仿佛还在为丢失天鹅而内疚,为丹丹、龙龙的死而自责。

9月18日,白天鹅黎明和牧仁飞了回来,可它们再也见不到挽救过它们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们看见1000多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仪式。那天,天空中还出现了日全食。

徐秀娟去世时只有22岁。
第4个回答  2011-03-05
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 死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歌 歌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
可以看看这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2310.ht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