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一小段话以及翻译

你说就是了

原文: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善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翻译:楚国任用昭奚恤为国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6
http://thomson.blogdriver.com/thomson/719813.html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狄仁杰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武则天)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鞍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人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译文:

(武则天)太后信任倚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曾经随从太后出游,遇上大风吹落仁杰的头巾,而马受了惊吓不能停止奔跑,太后就叫太子追上前去控制了马勒而把马拴了起来。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辛丑年,狄仁杰去世,太后哭着说:“朝廷空虚了!”从这时起,朝廷有了大事,大家对有的事情不能决断,太后就叹息说:“上天夺走我的国老怎么这么早啊!”
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用)精通经典、为人宽和(的标准衡量),那么苏味道、李峤一定符合这些选才的要求。如果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那人虽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丁东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只配当司马的。”太后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早年,仁杰任魏州刺史,有被人称道的政绩,当地百姓就替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因为)贪婪横暴成为百姓的祸害,(所以)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