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资料

如题所述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选自《城南旧事》序言)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5
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第2个回答  2008-12-25
附: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第3个回答  2009-02-25
这是城南旧事的电影的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这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书。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我觉得可能偏多了一些,你自己可以稍微删减一下
第4个回答  2009-02-26
这是城南旧事的电影的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这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书。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读《城南旧事》,心头会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