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是不是都必须要把《四书五经》全背下来?

如题所述

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
1、把 四书五经 作为科举考试唯一的经典是从明朝开始,直至科举制度被废除。也就是说,在明朝以前的朝代里,虽然 四书五经 也有很高的地位,但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必读经典,读书人自然也就并不需要全背。
2、即使在明清两朝,也有一些不热衷于科举却很有水平的读书人,比如说大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作者)无疑是读书人,但走他这种路线的读书人应该是不会死记四书五经的。
3、对于明清两朝一般读书人而言,由于 四书五经 是朝廷指定的唯一考试参考书目,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把这些书完全背下来的读书人人确实不在少数(其实认真翻翻就知道,四书五经内容并不是很多,长年累月背下来与不是很难)。追问

四书五经内容不多?总共60多万字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5
明朝以前要求并不高,明朝后,政府对于文化的专政越来越厉害,为了束缚民众的思想,加强王道集权统治,便采用宋朝朱熹的理论,实行八股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弄到一块成为四书,定为读书人的启蒙。所以一般读书人应该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
第2个回答  2011-07-15
《四书五经》未出版之前绝对不用,出版后要是想考取功名的话是要背下来的,不想考的话不用。这个没有政府强制,凭自愿。
第3个回答  2011-07-15
想考取功名就必须被
第4个回答  2011-07-15
那是初级阶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