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个声调如何发声

古代的声调为平、上、去、入,而平包括阴平和阳平,那古代是不是有五个声调,那古代的声调怎样发声呢,是不是和现在的汉语相差好多,而有点和地方方言相似呢?

中国传统音韵学上一向所谓的“四声”,都是声调分为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

到了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后,北方语音的“平声”才分化成两类,就是“阴平”跟“阳平”。

发音的举例: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閟(bì)宫·九章》押:柏度尺舄(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摽(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塈(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


扩展资料:

古声调中的其他变声:

①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

②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0

其实只有四个声调,在古代的发音系统中。而阴平和阳平是演化而来的声调,并且是和地方方言有点相似。

古汉语分四个音调,即平声、上声、入声、去声。

由于语音的变化,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变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没有入声。

现代的阴平、阳平字,大致相当古代的平声字;现代的上声和去声字,大致相当古代的仄声字。

因为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别转为现代普通话的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里去了,这就叫“入派三声”。

古入声字转为今上声和去声的(三、四声),古今音都为仄——今音为仄的字,基本上古音也仄;比较麻烦的是那部分转入今平声(一、二声)的古入声字,今音为平,古音为仄。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

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在汉语的一些其他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扩展资料:

记诵入声字的方法: 根据有关的韵书,入声字大约有1300--1400个,其中常用的有五六百个。这五六百个中,诗词中最常用的又有一二百个。

这样,我们就把它们分成了最常用、次常用、不常用三个等级,这与英语单词按出现频度分级是一样的道理。

一、肯定法:

    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

2.声母为d、t、n、l、z、c、s,韵母为e的字,都是入声字。

3.声母为k、zh、ch、sh、r,韵母为uo的字,都是入声字。

4.声母为b、p、m、d、t、n、l,韵母为ie的字,都是入声字(“爹”字除外)。

5.韵母为ue(u读迂)的字都是入声字(“嗟”、“瘸”、“靴”除外)。

6.fa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

7.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凡声符为入声字的,大部分也是入声字。


二、否定法:

    凡是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字,不是入声字。

2.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3.读u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4.读ua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少数除外,如“率”字等。)

5.声母为m、n、l、r,而读阴平、阳平或上声的字,不是入声字。

6.韵母为er的也不是入声字,

7.韵母为ai、ei、ao、iao、ou、iou的字,大多数不是入声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声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古音又称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①《诗经》、《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②形声字的声符。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对古韵的研究,宋代吴棫启其端,明末陈第批判唐宋学者的古诗叶韵(叶音)说,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清初顾炎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学五书》中;以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在顾氏的基础上加详、加细,大体上完成了古韵分部工作;现代学者王力定《诗经》韵29部,战国至两汉古韵30部,可视为古韵研究的总结。
  声调对读古书——特别是古诗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格律诗、长短句和散曲都是讲究平仄的。现代的北方方言——我之所以不说北方人,是因为西南的大片和江南的个别城市(如南京)说的也是也是北方话(下略称官话)——官话里的方言分支大多数是没有入声的。不是说入声字从语言里被删除了,而是派入了其他声调。认不清入声字就分不清平仄,那么作出来的格律诗就没有格律。
  分辨入声字的一个简单办法是看它在普通话中声调和声母的搭配,声母为塞音和塞擦音而声调为阳平(2声)的字几乎肯定是入声字。具体为B阳(如白,薄、不、别),D阳(如夺、达、毒、迪),G阳(如格、国),J阳(如吉、绝、结)ZH阳(直、着、烛、折、宅),Z(则、作(作践)、凿、足)。
  但是请注意,入声在古代是收-P,-T,-K韵尾(即韵母的最后一个字母)的,这些韵尾在现代官话里全都消失了,所以韵尾收-N、-NG的字(如按、防)肯定不是入声字。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注意异读字。这包括文白异读,如学XUE和学XIAO;方言与普通话的异读,指的是韵母跟普通话差异很大的,比如西南官话把约、绝、略的韵母读成(üo)。象帖子里出现的“确凿、角色”里的确和角都是入声字。
  另外有些官话方言入声字有特别的声调或读法,如南京话和湖南话的入声字都派如了一个独立的声调,西南官话的入声字都派入了阳平,还有些方言里入声字读的很短促,其实是在韵母后嗓子紧缩一下,江南的吴语和山西的部分方言都采用这种读法。至于客家话和闽、粤方言,它们还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入声体系(真是令小可艳羡)。
  其他的入声字只好逐个记住了。建议大家参考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编的《现代汉语》,里边有入声字表。或者参考平水韵或词林正韵(网上能找到)。
  差点忘了,üe韵的字除了瘸、靴和嗟也都是入声字
  其实常用的入声字并不多,《现代汉语》的5000字字表里只有500多个,大家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记住了。
  诗、词的格律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可以知会一声,小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下面说说学习古音应从何处入手。
  京戏里的古音成分主要是尖团和上口字。
  什么是尖团呢,简单的说就是J、Q、X的两套读法(北京人也有管平卷舌叫尖团的,非是)。J、Q、X的来源是古代的G、K、H和Z、C、S,但京剧里边是念成团音JQX(对应GKH)和尖音ZCS的。其实我这说法不是很准确,因为古声母还分清浊,我就先插叙一下什么叫清浊
  遗憾的是我打不出国际音标来,其实能打出来大家也不见得能看懂。我就用英语的拼写模拟一下吧 :GOOD 的 G 是全浊音,普通话里没有。SKY的K(英老师们管那叫失去爆破)是全清音,相当于普通话“干”的声母。KEY的K是次清音,相当于普通话“苦”的声母。应该还有个次浊吧!没错,次浊就是鼻音,跟G对应的就是THING的NG,普通话不拿它做声母,但是有这样韵尾,如“请”。
  北方话有的方言是分尖团的,比如胶东话和河南部分方言。不分尖团的朋友们要学古音最好先跟着京剧把这个学会了。除了京剧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形声字,学古音,尤其是学上古音(诗经、楚辞时代的语音)全指着它呢。就是说声旁一致的尖团差不多也一致的,如减和喊一个是J一个是H(GKH发音部位相同)所以减字应该是个团音,再如通过祖(z)和姐(j),可断定姐是尖音字。
  说完了尖团再说上口字。上口字里最有用的是两个普通话中消失了的声母,
  即NG、V。可惜现代京剧里NG读得很含糊几乎听不出来。不过有几个特殊发音的字,象牛,京剧里读如油,凝读如迎,这些都是NG母字。NG、V声母字也可以借助形声字来记,看的是声旁的发音部位。如蔓有两读,W那个读法的古音肯定是V因为M和V都是唇音;再如眼和根、免和挽、微和霉(哈哈,举此例是为了提醒大家,一定要参照繁体字啊!)
  差点又忘了一个:
  “苏三……将身来在大街前”——如果你仔细听过京剧的这句唱,就回发现“街”被念成了JIAI。类似的,台湾的电视剧里把崖读成yai,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iai是古音的二等韵。古韵分四等两呼,发展为普通话的(开齐合撮)四呼。A、O、E、AI、EI、AO、OU、AN、EN、ANG、ENG(开口呼),I、IA、IE、IAO、IOU(IU)、IAN、IN、IANG、ING(齐齿呼),U、UA、UO、UAI、UEI(UI)、UAN、UN、UANG、ONG(合口呼),Ü、ÜE、ÜAN、ÜN、IONG(撮口呼)。
  现代的开口呼、齐齿呼对应古代的开口呼,现代的合口呼、撮口呼对应古代的合口呼。开口呼合口呼大致对应古代的一、二等,齐齿呼、撮口呼大致对应古代的三、四等。这个大致的例外就是“苏三”那个二等韵了,现代方言里还有区别的二等韵主要是平水里的“江、佳”两韵,结合自己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挨个儿记吧。比如小可的方言里街读如该,又如巷道不读向道而读沆道,再如普通话里“江、豇、肛、缸”是两个音,但古音都归江韵。
  下面给出一首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绝妙啊)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
  对应的声母为:
  D、F、P、Z、M
  H、N、0、ZH、K
  B、S、V、R、G
  CH、C、T、SH、L
  注:向(团音)、雪(尖音)、见(团音)、从(尖音,古读ciong),0是零声母也就是没有声母。
  别着急,就差一步了,就差一步你就能填词了。
  差的就是-M韵尾。普通话的AN韵近古分成AM、AN两韵。这个嘛,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怎么办呢?逐个记吧,平水韵里的“侵、覃、盐、咸”和对应的上、去韵就是-M韵尾的韵,学名叫闭口韵。
  下面是《词林正韵》的韵目和对应的拼音:
  一, 中东ong
  二, 江阳ang
  三, 支微i (ui)
  四, 鱼模u(iu)
  五, 皆咍ai(iai)
  六, 人辰en
  七, 言前an
  八, 遥条ao
  九, 坡梭o
  十, 佳(*)麻a
  十一, 庚清eng
  十二, 油求ou
  十三, 心侵im(em)
  十四, 覃咸am
  十五, 屋沃uk
  十六, 觉铎ok
  十七, 质锡ik
  十八, 没月iet,üet,et,u(e)t
  十九, 合洽ep,ap
  *佳韵一半读IA一半读IAI
  十五到十九是入声字,发音比较乱,但你大可不必管它,因为很少有诗词押仄韵的,压仄韵也不是非得用入声。还有三点须注意:1,中东和庚清不同,普通话里有几个读ONG或IONG的字不在中东韵里需要特别记一下。2,普通话的UI韵要读成英语WE那个音就可以跟“支”压韵了,但是“支”要读成ZH-YI。3,普通话里ü韵的非入声字要读成英语YOU那个音。“峰峦如聚(ziu),波涛如怒……”
  掌握了上述的古音知识,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跟元、明、清甚至宋朝的古人沟通了。语言一下字就穿越了七八百年的时空。想来宋元明清的古人(北方人)摇头晃脑的读书声也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你就可以向广韵发出挑战,进而再杀到先秦时代。我能给你的唯一忠告就是:那时候的话决对比ENGLISH MUCH MORE DIFFICULT。
  PS:还有一个问题被疏漏了,就是象“远上寒山石径斜”,“天似穹庐莽盖四野”里的斜和野这类发音的字,只要不是入声字都读成IA,车,者,奢读成CHA,ZHA,SHA。你可能会问了,那不是跟叉,楂,沙重复了么。其实古音里卷舌音是分为两套的,一套发音接近于英语的 (J)EEP,(ch)eap,叫舌叶音,咬字准的朋友知道它们跟普通话的ZH、CH、SH不同,另一类接近普通话的J、Q、X。叉、楂、沙是前者,车、者、奢是后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7-21
古代汉语有八个声调,还有些音节在现代汉语澈底消失了,在客家语,闽南语还可以找到.如客家话的:硬.拍.命.是.么.小,额.还有很多的音节在普通话里永远消失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