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死的字

表示‘死’的字眼,越多越好
一个字就够了,最好有点艺术性

代表死亡的字有:死、殁

一、死拼音:sǐ

释义:

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亡。~人。这棵树~了。~棋。~火山。

2.不顾生命;拼死:~战。~守。

3.至死,表示坚决:~不认输。~也不松手。

4.表示达到极点:笑~人。高兴~了。~顽固。

5.不可调和的:~敌。~对头。

6.固定;死板;不活动:~脑筋。~心眼。~规矩。~水。开会的时间要定~。

7.不能通过:~胡同。~路一条。把漏洞堵~。

二、殁拼音:

释义:

1.死:病~。也作没。

2.形声。从歺( è),(mò)声。歺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死

3.通“刎”。自杀 。如:殁身(杀身;终生)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

白话版《说文解字》:死,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字形采用“歺、人”会义。所有与死相关的字,都采用“死”作边旁。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死活[sǐ huó] 

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多用于否定句):这种做法简直是不顾别人的~。

2.生死[shēng sǐ] 

生存和死亡:~关头。~与共。同~,共患难。

3.该死[gāi sǐ] 

表示厌恶、愤恨或埋怨:~的猫叼走一条鱼。真~,我又把钥匙丢在家里了。

4.死亡[sǐ wáng] 

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结;失去生命。与“生存”相对。

5.猝死[cù sǐ] 

突然死亡。多由冠状动脉强烈痉挛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常为心室颤动)引起。就地进行人工呼吸等可能救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去世、过世、逝世、故去、驾崩、卒、归天、殉难等。

读音:[sǐ] 

详细解释:

动词性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小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孰过于魏党盗国之死如焚如弃者乎?——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亡何国变,宁南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2、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3、穷,尽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拼死,拼命〖riskone’slife;tothe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4、固守;抱着不放

形容词性

1、死板,不灵活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不可调和的

3、不能通过的

4、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与顿丘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5、表示爱怜的

6、无用的。詈词

副词性

甚;极

这添添小哥哥,如今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杨文奎《儿女团圆》

名词性

1、死刑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尸体

生拘白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唐居,求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主,主管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组词:死活、生死、该死、死亡、临死、猝死、死讯、横死、死灰、死棋、死缓、死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死”的同义词很多, 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 ”死”的别称不但众多, 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 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於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 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 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 普通百姓死, 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 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 ”死”的别称上, 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 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 白刃横於前而宁死不屈, 为国家赴汤蹈火, 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 (殉) 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於那些死於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 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 ”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 等等.

  关於”死”的别称, 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 诸如: ”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西方人习惯於说死是”见上帝去了”, 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 称”夭”, 未成年而死, 称”殇”, 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於”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 都属於死的不同方法, 不能视为死的别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6-26
逝,去,离,入土,归西,亡,长眠
第4个回答  2019-02-26
殁 殒 殇 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