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看英文电视怎么看,外国朋友不懂中文,还想看英文的电视,怎么看?

如题所述

我认为...第一次不看字幕就猜故事是不现实的...大家看一部新片,肯定会想知道是什么故事,然后研究拍摄方法之类的,所以先看,然后通过你所知道的听对话不看字幕,看不懂再看字幕。我想你一定能理解。多练习就好~ ~
呵呵,你好,我初中高中大学都是英语课代表,听力很好~ ~有一次班主任问我怎么培养听力,我告诉他我从小就喜欢玩英语游戏,看英语电影~我建议你!看英文电影的时候,第一遍不要看字幕~看完后,再看一遍有字幕的电影(最好是中英文字幕),然后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第三遍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地方都能背下来~呵呵!最好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这样可以快速记住~ ~试试吧,祝你成功~
别人说了无数遍的东西我不想给你,因为没有任何意义!这说不通啊!首先,我想告诉你,要学好英语,一定要把听说放在第一位!是骗人懂的!理解是不够的!唯一脱口而出的是正真自己!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口语要素,李阳有228个口语要素。我建议你应该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它们!这228句话一定要随时随地准备脱口而出。其次,要学会用美国腔调说美国话,因为只有你的发音是纯正
啊,这里真热闹。呵呵,说实话,我有些同学成绩很差但是英语很优秀,就是因为看了很多外国电影!我也有一些经验。说实话,你挑一部你很喜欢的电影,然后一直放。你听到什么就看什么,不管你读的对不对,理解不理解。就像平时听歌一样,有些歌词可能听不太懂。熟悉了就可以看字幕,不懂就查字典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当你知道以前只会看不懂的东西。
首先要看你的英语水平。如果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建议你看迪士尼的动画。动画片一般针对5-10岁的孩子。他们的英语词汇比较简单,俚语很少,语速还可以。对于英语初学者,我们大一外教曾经这样说过。而且动画质量很好,有助于提高初学者的英语会话和理解能力。如果你有中级能力(可以看《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之类的报纸),那么你需要请一些英语朋友给你介绍一些电影(英语电影对白一定要清晰,语法一定要正确)。比如《角斗士》或者《肖申克的救赎》。
好的英语学习电影有:《成长痛脑》、《去美国》、《绝望的主妇》和《老友记》,也叫《老友记》。。。。。。把思维、文化、语言“浸泡”到英语里几十年,却不会说。说出来是外国人听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因为你把语言当成科学知识来学。上海新东方学校听说培训部主任、电影教学专家威廉认为,看外国原版电影可以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语言一起“浸泡”进去。选择哪些电影更适合学习外语?邱老师指出,选择电影有三个途径:一是语言内容是否大;二是内容是否贴近生活;第三,发音是否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的几大要素,语音、语调、节奏、单词、思维、感情等等。说到看原版外语电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蜂拥到电影院去看目前正在热映的大片,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邱先生说,现在的大片往往注重追求视觉等感官刺激,而忽略了语言的锤炼。看这样的电影,是兴奋地看电影学外语四步曲的第一步:咬紧牙关看电影。在看新电影之前,不要看剧本。不懂就不要硬着头皮。至少可以对剧情有所了解。第二步:边看电影边读剧本。不要以为托福、GRE等之后就可以应付所有的阅读。事实上,电影中的一些对话看起来非常费力,而且充满了成语和美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你应该多看多听来适应它。第三步:反复仔细听。试着通过听写来理解每个单词。第四步:背诵。一开始可以用中文思考美国人的逻辑思维,边思考边背诵,10天左右。之后就可以大体上用英语思考,慢慢把美式逻辑变成自己的。背诵时注意模仿。一次考试后偶然看了一张原文黑衣人的VCD,里面有很多非常机智的英语对话,让我笑得前仰后合,突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电影里用了很多美国俚语,为此我还买了一本俚语词典。巧的是,那段时间,我接着看了几部欧美的喜剧。台词中对英语异常娴熟的驾驭,不断涌现的轻松幽默的对话,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大大提高了我对英语的兴趣。从此,我保持了看原创电影的习惯;所以我的诀窍就是看电影,学英语。不用说,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听力。这种电影听力不像听磁带那么干巴巴的。可以通过事件发展的逻辑推理来感受台词的含义,也可以多看几遍电影,知道内容后自然会感受到台词。在词汇学习中,可以详细分析单词的用法,挖掘出单词的深层含义,对单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只是“以词论词”。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对巧克力的大爱时,说自己可以吃掉“150万块巧克力”。“百万”这个词在这句话里意味着很多,并不是说阿甘很优秀。通过对“百万”用法的分析,我用夸张的语气来表达美国日常语言中的量。另外,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人物关系的变化等方面,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多不同。然而,这些用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仅靠语言是无法彻底分析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逐点分析,不断总结,仔细体会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语言才能提升到真正的交流,英语才能“活”起来。当然,学习外语不能以看电影为主,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应该自己努力学习。我强调的是给你的学习增加一些快乐和兴趣。毕竟让自己的学习变得快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在,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方法是看电影来学习英语。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掌握常见的英语口语句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电影情节轻松理解这些句型的适用语境,以至于有人认为看几部电影就能学好英语口语。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通过电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没有DVD滴供大家网上下载一些电影。另外,他们只需要去一些字幕网站找这部电影的中英文字幕文件就可以了。选择合适的英文电影可以说决定了学习效果。对于大三学生来说,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电影的时候,遵循主题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讲解效果强的原则。这样有助于你通过电影的剧情猜测语言的意思,避免在听不懂或者不理解的时候,通过求助字典等手段而产生的疲劳感。推荐电影:《音乐之声》《海底总动员》《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中级水平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提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因此,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推荐电影:《阿甘正传》《天地》《特洛伊》《爱国者》《勇敢的心》《乱世佳人》等。对自己水平有信心的同学可以选择《欲望都市》《老友记》等时下流行的肥皂剧,通过剧情学习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让自己的英语更加地道。在英国的这几年,平均每年在电影院看20部左右的电影,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看5部。尤其是这几年新电影特别多,买两张学生票的价格比在国内一个人看一场电影还便宜,好电影自然是不容错过的。但是,电影精彩的时候,语言往往是一个障碍。自然生活中的语速、抢白时急于说台词、美国电影中大量的当地俚语都是令人沮丧的因素。你怎么能理解那些对话?如何理解那些经常出现的俚语?如何理解英语中与汉语不同的幽默?在此,我想谈一些体会,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首先,看英文原版电影可以锻炼听力,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这一点应该是大家都承认的。所以基本上你一定要有一定的单词量,尤其是英语中千变万化的短语,尽可能的去学习和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大部分的英国人喜欢使用短语的灵活搭配,以体现细腻的表情或动作描写。然后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已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那么看懂电影需要很多词汇和短语吗?答案是否定的,雅思的词汇量可能大家都知道,而只要你有雅思的词汇量,在我看来,看懂电影就够了。尤其是在电影院,坐在英国本土人中间,很多电影之外的因素会极大地帮助你融入电影的剧情。比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看喜剧是很难的,因为这涉及到对短语潜台词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但是,当其他观众笑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个完全充分的信号和理由说刚才的对话和台词是一段幽默。然后久而久之,看电影的时候对语言的信心会大大增加。其他小技巧也值得一提:1。看电影之前,一定要看懂它的介绍,对它的剧情有一定的把握。提前在词典中查找引言中的生词和短语,以了解中文中的大字母(注意:中文往往很难翻译或在某些词的应用上不准确)。2.看电影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经常担心看不懂一行的时候,你可能会错过另一句可以帮助你理解最后一行意思的话。所以,如果你的词汇量不是很大,记住,在理解电影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名、地名、形容词、动词或描述人或事的短语等。3.如果是系列电影,比如《指环王》、《哈利波特》,在看电影之前读一读他们的小说,对你理解电影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英文原版。那么,看懂电影就够了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我们从电影中可能得到的不仅仅是娱乐和放松,还有真正的上瘾——让电影感染你。很多好电影都是通过画面和音乐做到这一点的,但你不想知道你的台词里是怎么用词的吗?如果是的话,这就是看电影时语言的最大挑战。不过不用担心,你已经有了相当的词汇量,有了一些俚语知识,看电影的信心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所以我的经验是,用最基本的方法就能有质的飞跃。这是什么?笔记。是的,这可能是让本文读者失望的老办法了!但是成功了。好记性不如烂文笔。当你在一个笔记本上记下经常错过的、听不懂的、常用的语言句子和短语,看了十几部电影后,你会立刻意识到这种方法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当然,这在电影院是做不到的。通常,电视上有字幕的电影是最好的。以后你去电影院看电影,甚至可以和同伴解释他们听不懂的台词。好的,让我们在英国看电影,学英语,玩得开心。只有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学会”和掌握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才能真正做到“活用”,达到理解与表达、沟通与交流。但是当中国人从电影中学习英语时,大多数人只是看或听。看了一些英文电影,因为有不熟练或者不精通的误解,但是听说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但是要学好英语,必须从听说入手。因为学习英语听说可以让英语不再是一门令人望而生畏、毫无生气的学问,而是一种有趣而生动的练习。但是,学习听说不等于“习得听说”。美籍华人之所以擅长英语,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习得听说”的必要条件:英语环境。但是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看美国电影和情景喜剧,有意识地给自己创造一个外语环境,强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同时说英语,让自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听说”。英语听说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单词、句型、思维、文化六个部分。首先,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语音都是基础,不仅包括单词的发音,还包括现实交际中单词和成语的连读、爆破、弱化、浊化、重读、缩写等多种语音形式。至于语调和节奏,是流利表达英语的润滑剂。不与地道的外国人见面,不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很难感受到语调和节奏在表达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强大影响。是语言的载体,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程度。可以说,如果你达到了前三,你就和美国人差不多了。如果你重新学习美国的思维和文化,你可以达到与美国文化思维相似的效果。这就是立体化的英语教育模式,电影是最好的媒体。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双丰收。1.融入原则:不要把自己当旁观者,但如果把自己当圈内人,就要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营造一种场景的感觉。2.突破原则:关键在于模仿。模仿离不开背诵。熟练到脱口而出。3.拓展原则:一是要在词汇、句型层面展开;其次,在此基础上,“泛看”电影,电影题材可以不受太大限制,但每部电影至少要看三遍以上。4.挖掘原则:此时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听说的最高境界。周宁人暑期观影,学地道英语,沉浸式快感,英语听说,影视学习六要素,影视选材四原则,1。生活电影:这是最好的语言素材,推荐书目是:初等???巴黎的爱情,中级???阿甘正传西雅图不眠夜美女进阶???旅行冒险2。美国情景喜剧:代表作是《成长的烦恼》,七八年前在电视上播出。当代最受欢迎的是《森弗斯》、《老友记》等。更多详情请参考美国情景喜剧100%俚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5
中文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是量词,相信是很多外国人的学习难点。
量词是汉语与西方语言最重要的不同之一,它不但体现了我们独特的语法规则,更体现了我们与世界互动方式的不同。甚至国外的语言学家也会来专门研究我们东亚语言中的量词。
在我们学英语的时候,经常会用汉语中的量词去理解英语中的「a piece of」或者是「a dozen of」。在我们印象中会觉得英文中也是有量词的。
其实,量词这个独特的语言现象是东亚文化中独特的语法规则,在英语中量词很多时候都是在不可数名词前面才会使用。
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经常会闹笑话,比如他们可能会说「一条人」或「一个猫」,问题就出在他们还不能掌握量词的使用规则。
什么是量词呢?我们平常不是经常这样说话吗——「帅哥一枚」,这个「枚」就是量词。
量词可以说是在我们中国语言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语言现象,外国朋友学汉语,量词可以说是非常难过的一关,因为他一直搞不懂中国人为什么要加量词。
我小时候爱看那些革命战争电影,就觉得这里面的量词特别复杂。比如说手枪,一定要说「一把手枪」;机关枪,你得说「一挺机关枪」;如果是说手榴弹,你得说「一枚手榴弹」,不过「一颗手榴弹」也可以,你说「一个手榴弹」就不太好。
如果你要说步枪,你可以说「一条步枪」,也可以说「一杆步枪」,但是你要说「一挺步枪」这话就不对了,说「一枚步枪」那肯定也不对。
子弹可以说「一枚」,也可以说「一颗」,有时候可以说「一粒」,但是你说「一杆子弹」,那就不对了。
有时候一个名词之前可以接续几种不同的量词,有时候只能够接续一种,这里面的奥妙实在是太深了。
外国人学到这里就疯了,为什么呢?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外国人在讲名词之前,他只要提到一二三就行了,他说一本书,他不用说量词,他说「a book」,他如果要说一支笔,他只要说「a pencil」或「a pen」就可以了,还要加个「支」字干嘛?吃饱撑着。
老外在什么时候,比如在英语里面,必须要加个量词呢?那就是指有些东西是不可数的名词,它前面要加一个量词。
比如说啤酒,你说一杯啤酒,这个杯子如果是个玻璃杯,你说「a glass of beer」,因为啤酒这个东西你没办法一个个拿出来。
所以外国人就不懂了,这个铅笔明明是可以一个个拿出来的,中国人还说「一支铅笔」,为什么要加个「支」字呢?这是不是吃饱撑着呢?
蒯因对于东亚人使用量词的两种解释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语言传播在原则上要满足经济性的原则,如果你要加上这些冗余的信息,有可能就会破坏这个原则了,难道中国人不嫌累吗?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成为问题的西方哲学家是蒯因(Quin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蒯因因为他本身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因此被美国海军征招,去破译日军的密码。
他在学日语的时候就发现,这日语当中有量词。日语中的量词和中文中的量词是大同小异的,他们也有类似于像「三头牛」这样的表达。关于车我们一般是说「一辆车」,日本人大同小异,他会说「一台车」,讲法也差不多。
反正咱们中国人看到日本人这种表达根本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我们觉得中日文化同源,他们的表达像我们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蒯因他一看,傻了,为什么?
他母语不是汉语,他母语是英文。他翻译了一个日军密码,「一台轻战车」,这什么意思?
「轻战车」,那就是轻型的战车,这个「台」字加在前面是什么呢?因为不懂日语,这个「台」字听上去好像是另外一个形容词,好像指的是这辆战车除了轻以外,还有别的特征。这个特征要搞清楚,弄不好是很重要的军事情报。
他琢磨了半天,问了个日本的语言专家,日本语言专家说「台」这个词你就可以忽略了,你就把它当「一轻战车」就可以了,「台」不用看,日本人说话就这德行,这里面要加个「台」字。
蒯因问为什么呢,到底他要表达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要浪费宝贵的信息字节,表达一个冗余的信息?
那个专家一摊手:你就别扯了,日本人从小就这么说话,你问我这问题,我问谁去?反正你不这么说,你这日语就不好。蒯因一听,也就不纠结这问题了。
二战结束以后,蒯因在写一些语言哲学著作的时候又把这例子给拿出来了,他说战时因为太忙没细想这问题,战争结束了我再想琢磨琢磨。
比如日本人说牛,「三头牛」的「头」字为什么要加上去?他给出了两种解释——请注意,这两种解释都是站在他们西方人的立场上琢磨出来的,我们中国人觉得听上去会觉得有点怪。
第一个解释方案说的是什么?
就是说「三头牛」的「头」字,它起到的作用是为了补充「三」这样一个数字。可能日本人觉得「三」这一个数字本身不够用,要把「头」加上去以后变成一个充分的单位,才能够界定这个牛。
但这个讲法,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作为日本人的文化亲戚,我们中国人会觉得很怪,为什么「三」需要「头」的补充才能够变成一个完整的意义,「三」本身是有完整的意义的啊。
「头」加在这里是为了补充「三」吗?如果「头」能够用来补充「三」,为什么在别的场合我们要用别的量词来补充前面的数字?
比如我们讲的不是牛,而是苹果,我们就得说「三个苹果」,「三个苹果」是通的,你说「三头苹果」就不通。同样的道理,你说「三头牛」是通的,「三个牛」这就不通。
很明显,这就暗示了我们,这个量词本身用哪一个和数字没关系,它是和量词背后跟的名词本身的性质有一点关系。
「牛」前面要说「头」,「苹果」前面要说「个」,而不是跟着「三」走的。所以第一个解释方案,我们中国人一看就笑了。
第二个解释方案我觉得就更可笑了,蒯因是咋说的呢?
他说凭什么要加一个「头」字,要说「三头牛」,因为日本人认为牛和啤酒、空气一样,都是不可数的、绵延的物质。
比如说空气吧,在老外的英语里也要加一个量词,不能说「一空气」,什么叫「一空气」?不通,要说「一瓶子空气」,这话才通。
他的观点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认为牛也和空气一样,是弥漫的,所以它需要量词把「牛」这个物体给个体化了。
这个讲法也很奇怪,因为它好像是假设我们东亚人比如说日本人、中国人的眼睛和神经系统,和他们洋人是不一样的。其实只要是人类都大同小异,牛当然是可以一只一只地被数的。
啤酒是绵延的,你如果不用容器盛出来,啤酒和啤酒之间没有界限。
这不是语言规定的,这是我们的感觉系统规定的,甚至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理世界的客观性质。
说我们东亚人不靠量词把这个事物一个个识别出来,我们就认为牛是一片一片的,这不是瞪眼说瞎话吗?我相信各种各样的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结论,都不支持蒯因这样一个说法。
蒯因最后就给出了两种解释,我认为都挺扯淡的,蒯因自己也没说哪种解释是对的,他就说你瞧,这就说明翻译是件很困难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