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有多少座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具体到城市的方位.比如像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起源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2、英国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3、德国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相关资料

哥特式建筑:详细介绍了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和特点
http://cbs.nku.cn/int/getejzh.htm
建筑风格流派之哥特式建筑(图片):经典哥特式建筑的图片
http://tutorial.cgfinal.com/html/cms/2006/05/22/1148276939.shtml .

其他建筑风格及流派

巴洛克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哥特式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
古罗马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
罗曼建筑
洛克克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有机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
编辑词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30
在欧洲,不论到哪个国家,人们最先看到的,就是遍布各地的高大的教堂、古老的城堡和开阔的广场。欧洲人固然讲求时尚,但同时又相当注重历史、注重传统和注重经典。
欧洲各地的教堂之多,要百倍于中国的寺庙。在那里,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座或多座著名的大教堂,几乎每一个村镇至少都有一座小教堂。我们每到一地,参观教堂几乎成了一堂“必修课”。各地的教堂,建筑格局不尽相同,有火焰一样哥特式的,有帐篷一样马洛克式的,还有罗马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的,但不论哪种样式,它一定要尽可能地辉煌,尽可能地灿烂,尽可能地高出其他建筑,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够叫教堂,就不够宏伟,不够壮观,不够庄严,不够神圣,就对不起上帝。
在欧洲一些国家,居民平均80%以上的人信奉天主教,教堂就是设在居民中的人间天堂。有人说,教堂是欧洲人走出家门的另一个“家”,因为它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新生儿的洗礼,恋人的婚礼,死去人的葬礼,例行的祈祷,心灵的忏悔,都要在教堂里举行。对于信教的人来说,他的生命从始到终都要经过这里。
欧洲人在物质上雕塑了教堂,教堂在精神上雕塑了欧洲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教堂,教堂就是欧洲人心灵的归宿。人是需要心灵抚慰的,不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是贵族还是平民,是得意还是失意,是升迁还是贬抑,每个人的心灵中总会有一定的缺憾或失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了。心灵的缺失需要寻找寄托,于是就有了教堂,有了创造神圣气氛的“讲经”和“唱诗”。一旦教堂的音乐响起来,低俗的人好像不再低俗,失意的人好像不再失意,高尚的人或许更加高尚,尊贵的人或许更加尊贵。在信徒跟上帝倾诉时,人人脸上都写着善良和虔诚。
欧洲的教堂多,城堡也多,教堂和城堡一样古老、一样坚固。欧洲的教堂,里面装着的是欧洲人的心灵,而城堡里面装着的,却是一部又一部地方战争史。欧洲有很多民族,各民族中又有很多家族,其中有的家族由弱小变得强大起来之后,就要建筑一座攻守兼备的坚固城堡,据以称雄一方。不同民族或不同家族之间,由于利益的驱动,彼此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战争,战争胜利者成了国王,失败者成了臣民。频仍的战争,往往使城堡经常地“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样分分合合,城堡留存下来,小国逐渐变为大国,形成了今日欧洲的这个局势。据说,单是德国境内,就有2万多座古城堡,平均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或大或小的古堡。在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的线路上,我们登上了奥地利的萨尔茨城堡,还登上了圣马力诺城堡。在萨尔茨城堡,我们坐水拉航车到达位于阿尔卑斯山山巅上的古堡,那是一座山上的古城,主堡比较高大,有角楼,有城墙,还有曲曲折折的城堞。城内有不少房舍,分别陈列着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与与图片。在圣马力诺,我们看到的也是一座座山中古堡。城堡分别建在蒂坦山的三座山峰上。这里没有航车,全凭一级一级石阶往山上攀登。由半山登上山顶的城堡,大约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山顶的古堡,主堡呈正方形,两侧有角楼,楼下有一片空地,被圆形的城堞包围起来,空地的一侧,建有炮台。昔日欧洲人建堡,用途在于防御,经过风雨沧桑,而今的古堡,多数已成为见证历史的一道风景。
欧洲的广场相当于中国的场院,场院有时有围墙,而广场没有。欧洲的广场是欧洲人开放的客厅,人们可以在广场上晒太阳,在广场上喝咖啡,在广场上读书,在广场上聊天。欧洲城市的每一个广场,都是一部历史的读本。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路易十五在这里出尽了风头,路易十六却在这里被推上了断头台。在19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戴安娜王妃从立兹饭店乘车路经这个广场,几分钟后,就消失在塞纳河隧道的桥下。协和广场始建于公元18世纪,广场中央耸立着一柱从埃及运来的方尖碑,碑高23米,上面刻满象形文字。广场四周,有8座象征法国主要城市的雕塑,既有史料价值,又有艺术品位。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拿破仑在攻占威尼斯后,曾经想在这个“欧洲的客厅”里刻上自己的头像,但在滑铁卢之后,再也没见他回来。欧洲的广场,是欧洲城市的眼睛,多少年来,广场目击了当年的多少战争与贫困,见证了昨日的奋斗、见证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第2个回答  2007-05-27
有很多,没有确切的数字
第3个回答  2007-05-30
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