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的来源

如题所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5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姓
查看全部9个回答
杜英选白马种植!专业杜英培育基地!
关注绿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白马种植-杜英!大量供应4-12公分的杜英苗,苗木成活率高,价格优惠!
浏阳市白马种植专业..广告 
杜英来江西丰盛苗木_千亩杜英基地直销_成活率高

关注绿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大型杜英苗圃基地,低价销售杜英,货源充足,价格合理,手续齐全,发货准时,诚信经营,欢迎来基地考察,来电咨询选购!有香樟,木荷,桂花,紫薇,枫香等几十个品种
奉新县丰盛苗木场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杜姓起源于哪
姓: 杜 排名: 53 由来: 始于酿酒鼻祖的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时期杜姓已播迁在现在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姓在现在河南境分布较普遍,陕西西安杜姓比较兴旺。杜姓在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到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在中国历史上,杜姓做出积极的贡献,曾服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比欧洲同类新产品早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家业生产,因为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密,在担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用捕治作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还有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文学家 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有交领、著名学者杜预,荆湘流民起义军首领杜 。隋末有家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唐代时有佛教高僧杜顺,唐代,杜姓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就有11人,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史”。元初有个江西家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个画家杜玉,清代有个诗人杜睿,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个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庠。杜姓在现在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53位。
102 浏览84632017-11-28
杜姓来源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 .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1 浏览1982019-09-06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 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 扩展资料: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平 (开国中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2 浏览25082019-08-22
杜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 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杜 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 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 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杜 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时期李世民的名相,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渭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汉阳。 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 2、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此外,杜姓的堂号还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对联】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民歌慈母; 世号诗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侍御史杜诗(?-38)。杜诗,河内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大,较欧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发民工修治陂池,广开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下联典指“诗王”,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巩县人,字子美)的颂称。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又有政治抱负。靠献赋得官,历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作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出唐代由盛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以沉郁为主,语言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冯贽《云仙杂记》:“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除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 书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出生于世代显贵之家。历官岭南、淮南等节度使,贞元末年,升任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时,充度支、盐铁等使,主持财政,封岐国公。官位虽高,仍勤奋不倦,白天处理政务,夜晚灯下苦读,博览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二百卷,内容翔实,源流分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关,他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得政权。历官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太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组织机构设置、规模及典章制度。贞观年间,太宗选出十八位功臣画像于凌烟阁,杜如晦居首位。后因病辞职,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后,太宗甚至废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经籍; 图像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杜预,博学多通,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言。下联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时为尚书右仆射,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管朝政,图其像于凌烟阁。 金陵度曲; 玉简遗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尝为錡唱词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下联典指杜兰香,自称东汉人,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南阳世泽; 莱国家声。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杜诗事典。下联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耽思乎经籍; 图像于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222-284)。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时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到今的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成,绘像于凌烟阁。 学业醇儒富; 星斗焕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杜甫诗句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德(1886-1976)撰书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联。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守道还如周柱史; 著书曾学郑司农。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牧(803-852)诗句联。 云霞晴光转物候; 春夜喜雨知时节。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枫林绿树丹青合; 玉杯锦席风云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梦醒扬州甘薄幸; 心忧社稷老风尘。 ——杜审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审言(约645-约708)诗句联。杜审言,字必简,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有《杜审言集》。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览。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 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岁时为浙西节度使李錡的妾,曾为李錡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入宫,为宪宗所宠爱,穆宗时曾为皇子保姆,文宗时因皇子被废,她返回故乡。下联典指东汉仙女杜兰香。相传有渔夫在洞庭湖岸边捡一个三岁女童,养到十多岁时,出奇的美丽。忽然有一天从空中下来青童仙人,携女而去,临走时说:“我是仙女杜兰香,有错被谪人间,现在要回天上去了。”后来,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传授给张硕道术,又留下玉简等物,张硕也成仙而去。 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 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事典。 ============================================================ 附录:【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与酒〗 杜康字仲宁,是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选,饭难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77 浏览81392016-03-27
杜姓的由来?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34 浏览751
2评论
duyofe3
杜姓是帝王的后人,不做皇帝几千年了。
lol救你一命2
杜康是何时代的人,不是皇帝时期的人么?
评论两句2191
第2个回答  2020-04-25
杜姓的来源
我来答有奖励
wnc7188
LV.18 2017-09-16聊聊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 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杜 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 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 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杜 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时期李世民的名相,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渭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汉阳。
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
2、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此外,杜姓的堂号还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对联】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民歌慈母;
世号诗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侍御史杜诗(?-38)。杜诗,河内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大,较欧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发民工修治陂池,广开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下联典指“诗王”,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巩县人,字子美)的颂称。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又有政治抱负。靠献赋得官,历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作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出唐代由盛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以沉郁为主,语言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冯贽《云仙杂记》:“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除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
书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出生于世代显贵之家。历官岭南、淮南等节度使,贞元末年,升任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时,充度支、盐铁等使,主持财政,封岐国公。官位虽高,仍勤奋不倦,白天处理政务,夜晚灯下苦读,博览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二百卷,内容翔实,源流分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关,他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得政权。历官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太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组织机构设置、规模及典章制度。贞观年间,太宗选出十八位功臣画像于凌烟阁,杜如晦居首位。后因病辞职,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后,太宗甚至废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经籍;
图像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杜预,博学多通,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言。下联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时为尚书右仆射,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管朝政,图其像于凌烟阁。
金陵度曲;
玉简遗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尝为錡唱词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下联典指杜兰香,自称东汉人,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南阳世泽;
莱国家声。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杜诗事典。下联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耽思乎经籍;
图像于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222-284)。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时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到今的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成,绘像于凌烟阁。
学业醇儒富;
星斗焕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杜甫诗句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德(1886-1976)撰书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联。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守道还如周柱史;
著书曾学郑司农。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牧(803-852)诗句联。
云霞晴光转物候;
春夜喜雨知时节。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枫林绿树丹青合;
玉杯锦席风云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梦醒扬州甘薄幸;
心忧社稷老风尘。
——杜审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审言(约645-约708)诗句联。杜审言,字必简,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有《杜审言集》。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览。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
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岁时为浙西节度使李錡的妾,曾为李錡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入宫,为宪宗所宠爱,穆宗时曾为皇子保姆,文宗时因皇子被废,她返回故乡。下联典指东汉仙女杜兰香。相传有渔夫在洞庭湖岸边捡一个三岁女童,养到十多岁时,出奇的美丽。忽然有一天从空中下来青童仙人,携女而去,临走时说:“我是仙女杜兰香,有错被谪人间,现在要回天上去了。”后来,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传授给张硕道术,又留下玉简等物,张硕也成仙而去。
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
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事典。
============================================================
附录:【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与酒〗
杜康字仲宁,是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选,饭难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第3个回答  2020-05-29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第4个回答  2007-05-26
杜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另外《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为杜氏。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琼。清代有诗人杜浚,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杜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寡排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53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