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阶段,应该陪学还是放养?

如题所述

应该陪学


亲子陪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陪伴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特别是当孩子到了小学阶段,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孩子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成长问题,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来安慰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解决困惑,纠正孩子的错误等等。



然而,不幸的是,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小学是孩子成长的转折点,小学期间会出现许多问题。

此外,孩子上小学时,家长通常忙于事业,这就导致家长没有做好育儿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等等。

在这种缺乏亲子陪伴的情况下,孩子的成长很可能出现偏差,或者说不能积极成长,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消极的人格、不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观念。

缺乏亲子陪伴,也使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无法及时干预纠正孩子的负面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可能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是什么?


孩子缺乏陪伴会有什么影响?
1)性格或将暴躁偏激

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偏执,或暴躁,或抑郁。因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关注和帮助,这些问题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困惑。

孩子不能有效地、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等,这就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偏激,甚至因此而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例如,离家出走、轻生、经常使用暴力等。

2)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当孩子没有父母陪伴时,他或她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对他或她漠不关心,他或她不被关心等,孩子会变得敏感,害怕面对事情。

而且孩子可能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怀疑自己没有能力,怀疑自己真的很笨,等等。



3)亲子关系无法维护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况,当孩子和父母缺乏沟通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难免会逐渐疏远。这其实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长时间没有交往,自然关系就会变得平淡。

4)家庭责任感不强

亲子关系的淡薄,使孩子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家庭意识在孩子的意识中越来越弱,导致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不强,甚至没有家庭的概念。

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仅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会产生影响,在孩子长大成家后,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影响家庭的和谐。


家长应该如何陪伴孩子?
那么,在小学阶段,家长应该如何陪伴孩子,才能够受益良多呢?

①保证充足的时间投入

小学期间,孩子遇到的成长问题比较多,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比较频繁,所以家长要尽可能保证时间,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支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专注于自身的发展。

②注意情感的真实展现

父母陪伴孩子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形式主义。现在很多家长可能受社会或工作的影响,自欺欺人,认为自己陪孩子就可以了,而不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诚意,只是敷衍了事,这样是没有效果的。

父母是否真诚,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如果不真诚地对待孩子,那么最好不要进行陪伴,虚假的感情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③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整个行为的主角,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描述什么,家长即使感到厌烦,也应该认真倾听。因为,孩子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透露出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知识储备、认知等,家长要学会倾听,才能发现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隐患。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父母还是不懂得该如何去陪伴孩子,那么这里建议家长可以去看一下《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

小学六年,孩子在每一年的成长变化都有所不同,所以,父母要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教育,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可以这么讲,放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九十年代的父母可以,因为条件不允许,因为教育环境宽松,学习,自己的事。学成了,你光荣,我骄傲;学不成,上大学的才几个,大家都在那个较低的起跑线上。

如今不同,你不陪,别人陪。别人的父母还可能是博士、硕士。有句话不是说,人家优秀还努力,咱们呢,基因一般,不陪着监督着,孩子能自觉吗?这是一种陪的心态。还有一种,现在孩子作业真的挺超前,不陪学陪讲,当真不会。有时候孩子们作业还需要上网查资料,如此,离得开父母吗?手机交给他?那不成了游戏时间。无论何种心理吧,时代已经把父母放在了这样一个位置上,教育的事你可能教不了,孩子的学习,你绝对不能缺席。

而提倡放养的孩子,也有两种,一种父母真实不管,孩子也真争气,学习习惯似乎轻而易举就养成了,让一众家长叹为观止。而除了别人家的孩子,另有一种家长,他们不是真的放养,是似放实抓,他不抓文化课,他抓素质,比如国学,比如艺术,比如体育,那都是另有目标的。还有家长,就是大神了,像童话作家郑渊洁,他是散养,可是他自己教孩子呀,这是望尘莫及。

所以,我的建议,不是大神,不是特别看的开,该陪就陪,掌握尺度,该放也放一放,自由,还有要给的,独立学习意识还要培养的。放中陪,陪中放,方为核心之道。您说呢?

第2个回答  2022-06-03

孩子的品性人格和习惯就是从小形成的。我觉得应该陪学,毕竟小学的孩子正懵懂,可能调皮一些。

如果这时放养,孩子正是好奇心重的时候,离开了眼皮子底下你又能知道他在干些什么嘛?

不是说陪学就一定是盯着孩子只能学习,但是必须要学习,好的习惯会伴随一生。孩子小时就应该父母多陪着学习。

首先要他自己独立思考,如果认真思考还不会再去帮助,不要让孩子形成依赖性思维,懒得动脑。

其次,我觉得陪学的主要还是陪,海子在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坐在旁边玩儿手机或者看电视,这会分散孩子注意力。应该拿着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学习,身体力行。

我曾看过再陕西长武县,一户张姓人家一家有三个人考上清华,采访其中一个孩子时他说到“小时候回到老家,看到爷爷都是在看书,爷爷还教我们学写毛笔字、下象棋。”张秦宏说,家风应从爷爷张孝良、奶奶郭灵草说起。爷爷喜欢看《史记》、《资治通鉴》,一直到90多岁,还《资治通鉴》不离手。

这一家从爷爷奶奶辈就喜欢读书,教育孩子要多读书,因此张家出了长武县第1个清华大学生,到如今张家已经有3位清华学生了。

由此可见陪学是多么重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多重要。

所以我还是建议诸位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陪学,孩子学,自己陪孩子学。孩子玩儿,多与孩子进行互动。

加油啊 少年们

第3个回答  2022-06-03

孩子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他的主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你一直陪着是肯定不行的,主要是培养他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习惯了,然后不应该处处都管着,他应该采取放养的形式。

天天看着是肯定不行的,养成了这种惰性,只要家长不在身边,他就不好好学习。在小学阶段,主要小孩还是以多运动为主。多进行一些室外的运动,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啊,以及主动的引导教育,培养他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小学阶段应该还是以培养习惯为主,让他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说应该放养,但是要加强管理教育引导,而不是一直处处陪伴陪学。

第4个回答  2022-06-03

我的主观意见的话,就是说孩子小学阶段的时候应该是陪学的。

孩子的年龄还处于很小的阶段,对很多新的事物都不太的熟悉,也分辨不出来事物的好坏,然后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有一个人去指引他,将他引入好的方向,然而孩子的父母就是最好的指引人,教会孩子们正确的习惯 做人还有和别人相处的一些道理 。

在孩子选的阶段给予他充足的父爱和母爱,让他在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更加容易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有些东西是只有父母才可以给予孩子的。

在孩子还不能正确的明判是非的时候,父母指导它的作用就是特别大的!如果是放养的话,很容易让孩子相信别人,甚至去模仿一些别人不好的坏习惯。

总而言之就是说,不管父母有多忙,都是需要花一些时间去陪自己的孩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