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章的文眼?

如题所述

一、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二、找文章文眼方法 :

1、通过文章标题捕捉文眼

文章的题目是作者表达中心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捕捉文眼。例如《我的老师》,很明显文章的主题就是老师,表达的就是对老师的歌颂,文章围绕老师做过的七件小事,通过“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这一片段的描写,可以反映出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说明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通过文章段落起始句捕捉文眼

不少文章在起始句的部分就向读者表达了整篇文章的重点,往往是通过简洁干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例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诠释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

3、通过贯穿全文的语句或词汇捕捉文眼

有些语句或者词汇在整篇文章中出现过很多次,学生就要格外注意这类语句或词汇,这些语句或词汇很可能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过对说和做的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表现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同时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通过文章结尾捕捉文眼

阅读某些文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读全文似乎没有找到作者的中心论点,其实作者是巧妙的运用归纳的形式在文章结尾部分道出了文章的文眼。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最后一句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深刻的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爸爸的夹竹桃给作者带来很多勇气,同时也见证了作者人生很多关键的转折点,父亲生病住院,将夹竹桃送给作者,期望能够陪伴作者渡过人生的难关,但是最后父亲走了,花儿也枯萎了。

5、通过文章中心论点捕捉文眼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最能够体现文眼的,学生应该紧扣文章论点,捕捉文眼。例如《纪念白求恩》,深刻的表达的白求恩同志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他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却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无私奉献,赞扬他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号召当代青少年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扩展资料: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对于人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那么对于教学来说,通过那一双双“教学文眼”,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简洁更有效。找准教学文眼,重在阅读,阅读,再阅读。

有些课文的教学文眼是显性的,就在文章的明显之处,如《爱之链》,教学文眼就在题目之中;《安塞腰鼓》的教学文眼就在课文开头的第一句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

当然,有些教学文眼却是隐性的,如《草原》的教学文眼是“景美、情深”或“难舍”,它隐藏在文章的精髓之中,隐藏在作者的情感之中,需要读者既读文字又读作者,更要能让文字在自己的心里活起来,这样才能和作者想到一块,和主人公乐(忧)在一处。

捕捉文眼的过程,就是潜心读文的过程。在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中,不仅可以捕准文眼,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而且可以不断地增强自己品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所想、所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