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西安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当渭河之南,秦岭之北,地理条件优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西安有人类居住的遗址是;位于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就在西安,位于浐河东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
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在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众多。还发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从已发掘的遗址中还可看到当时人们对住地的设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的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 从居住范围判断,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从世界范围来看,象半坡遗址这样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是绝无仅有的。
在西安沣河、浐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发掘出无数文化遗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又压有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动在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周原地区。随着国力的发展,到了周文王时代,就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迁到了丰,称为丰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位于沣河之西。从周原考古证明,周人最早用瓦盖房。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以后,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亦称京周,位于沣河东岸。但丰并未废弃。丰京和镐京隔沣河相望,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侧重。
丰镐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丰镐不再成为国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长期以雍城为都。
后来,秦国出于政治因素将都城迁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再后退到咸阳,始终以渭北为中心。
秦始皇以咸阳为舞台,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渭南修建朝宫,即阿房宫。阿房宫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和和大古村之间。
阿房宫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当时两千万人口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
从其劳动力的分配情况可看出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实际上,阿房宫并未建成,秦王朝就灭亡了。项羽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其实和阿房宫同时修建的还有信宫、兴乐宫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宠大的建筑群。
虽然咸阳宫始终是秦王朝政治统治中心,但阿房宫却是作为朝宫来兴建的,已大有取代咸阳宫的趋势。
今天的咸阳市位置已向本移动了十公里。
谈到秦始皇,不得不谈到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198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是1974年发现的,发掘于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园陵东侧的一处地下建筑,其中有一个秦始皇陵从葬的 兵马俑坑。

陶人陶马的兵马俑酷似真人,形态逼真,所有武士臂着短 胄,手持兵器(真的),威武雄壮。三个兵马俑坑组成的

秦始皇陵守卫部队,大约和今天的一个师的兵力相当。这是一支由步兵、弩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它是研究秦代军事史和军阵构成的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的都城也建在长安。
不同的是汉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西北麓,在今西安市西北郊;当的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南麓。
汉长安都城是中国古代高台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长安城的宫殿主要有三组,这就是有名的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是汉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汉代政治统治的中心,它建成于高帝刘邦时期。
长乐宫又称东宫,因位于未央宫东而得名,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建章宫位于城西,是汉武帝时兴建的,其宫殿楼阁远远多于未央、长乐。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为修建它的九庙(祖庙)拆毁了建章宫,遗留到今天的也只有高、低堡子的前殿,太液池的遗址而已。
唐长安城在龙首原北麓,它的兴建比汉长安城晚了八百年。唐长安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隋文帝杨坚创修的,名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所有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十分高大雄伟。
外郭城为一大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每面各有三个城门。
皇城和宫城在外城郭北部中央,宫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
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
唐长安城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中有城,在此之前,未有先例。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长安城遗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筑物。大、小雁塔均位于西安城南。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创修的。之所以称为雁塔,并非形似 雁,据说与佛教故事传说有关。大雁塔共开层,高六十四米。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 优秀典型。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707——709)年间创修的。由于塔形小于雁塔,故名小雁塔。从 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分。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初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四十三点三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旅居这里的 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荣。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是诗歌。

唐朝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见于《全唐诗》一书中就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不少诗人还任过官府的官职,如:陈子昂、王昌龄、高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等。
唐朝的诗歌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中国历代都有普通百姓将它作为启蒙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人都能随便背诵若干首。足见唐朝诗歌的繁荣和深入人心,它也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在古文运动的旗帜下进行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也给唐代和后代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这种交往,很大程度上和丝绸之路有关。
“丝绸之路”是西方人的称谓。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和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物。
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逾葱岭,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逾葱岭。后来还开辟了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称为“北新道”。(唐代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这条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下去。)
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汉、唐长安城的繁荣。
唐代的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或称〈渭城曲〉)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有一定的帮助。(参见本网页的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的《阳关三叠》)
唐长安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为适应唐末战乱的形势,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不得不进行缩城。他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就是“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这座新城的规模为今天的西安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的长安城,由于战乱,很少建树。
北宋时期战乱减少,但却处在前沿阵地,经常受到西夏的威胁,也难于发展。
元代,长安城有了较快的发展。意在利旅行家在他的行记中对元代长安城的发展作了精彩的描述。
元代的发展和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继续发挥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安的名称是明初才有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936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到了清代,随着满族迁入西安,修建了一座专供满族居住的满城。它位于城的东北隅。
自五代以后,西安城的历史作用主要为一方军事重镇。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清代末年,西安城的人口才十一万多。
如今,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迅猛,有目共睹。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也已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令世界瞩目。
现在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西安以及它所在的陕西省都成为中国的著名的旅游地,其旅游景点也是历史文化的缩写,如:兵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则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原、黄帝陵、楼观台(道教圣地)、张良庙、龙门洞(丘处机修道之处)、金台观(张三丰修道之处)、华山等等。

关中的历史和优美的河山浓缩在一首诗里被世人所铭记。这就是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中记录的诗:
华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钟响城角。
骊山晚照光明现,曲江流饮团团转。
灞柳风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天。
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
这首诗记叙了关中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此外
关中的十大怪(亦称陕西十大怪)表现出关中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
1:面条宽的象裤带,2:饼子(锅盔)大的象锅盖。3:有了辣子不吃菜。4:老碗小盆分不开。5:家家房子半边盖。6:板凳不坐蹲起来。7:妇女帕帕头上戴。8:秦腔大戏吼起来。(此条有的称:婆娘上树比猴快)9:一截粗绳当皮带。10:陕西姑娘不对外。

注: 关中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一、历史简况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 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10朝说
  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10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
  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
  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
  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
  ·14朝说
  14朝——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
  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
  17朝——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三、历史上咸阳和长安的关系
  历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阳同属一个城市。从古时咸阳与长安的关系可见一斑。西安和咸阳是中国地理距离最近的两个城市,不到20公里。同时西安市的西三环已修至咸阳境内,机场从原西安市桃园迁至咸阳。2006年,咸阳区号并入西安,与西安共同使用029区号。

  ·秦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汉
  都城长安。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唐
  都城长安。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与咸阳属同一城市,1956年被划为两市:西安市和咸阳市。其中,西安为副省级,咸阳为地级。
  西安文化概要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4
西安官方宣传的十三朝古都包括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那么西安真的是13朝古都吗?
西周的稿京是今天的宝鸡,秦都咸阳是今天的咸阳,这两个并不在西安。新朝不被历史承认为朝代,算西汉的一部分。东汉和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不是西安,只不过东汉和西晋时,天子曾经逃难到西安过,但这不是定都西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是十六国时期胡人建的地方割据小政权,不是朝代。真正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汉、隋朝、唐朝,共三朝。
第3个回答  2011-06-15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当渭河之南,秦岭之北,地理条件优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西安有人类居住的遗址是;位于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就在西安,位于浐河东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
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在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众多。还发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从已发掘的遗址中还可看到当时人们对住地的设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的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 从居住范围判断,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从世界范围来看,象半坡遗址这样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是绝无仅有的。
在西安沣河、浐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发掘出无数文化遗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又压有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动在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周原地区。随着国力的发展,到了周文王时代,就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迁到了丰,称为丰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位于沣河之西。从周原考古证明,周人最早用瓦盖房。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以后,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亦称京周,位于沣河东岸。但丰并未废弃。丰京和镐京隔沣河相望,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侧重。
丰镐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丰镐不再成为国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长期以雍城为都。
后来,秦国出于政治因素将都城迁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再后退到咸阳,始终以渭北为中心。
秦始皇以咸阳为舞台,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渭南修建朝宫,即阿房宫。阿房宫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和和大古村之间。
阿房宫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当时两千万人口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
从其劳动力的分配情况可看出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实际上,阿房宫并未建成,秦王朝就灭亡了。项羽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其实和阿房宫同时修建的还有信宫、兴乐宫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宠大的建筑群。
虽然咸阳宫始终是秦王朝政治统治中心,但阿房宫却是作为朝宫来兴建的,已大有取代咸阳宫的趋势。
今天的咸阳市位置已向本移动了十公里。
谈到秦始皇,不得不谈到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198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是1974年发现的,发掘于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园陵东侧的一处地下建筑,其中有一个秦始皇陵从葬的 兵马俑坑。

陶人陶马的兵马俑酷似真人,形态逼真,所有武士臂着短 胄,手持兵器(真的),威武雄壮。三个兵马俑坑组成的

秦始皇陵守卫部队,大约和今天的一个师的兵力相当。这是一支由步兵、弩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它是研究秦代军事史和军阵构成的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的都城也建在长安。
不同的是汉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西北麓,在今西安市西北郊;当的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南麓。
汉长安都城是中国古代高台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长安城的宫殿主要有三组,这就是有名的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是汉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汉代政治统治的中心,它建成于高帝刘邦时期。
长乐宫又称东宫,因位于未央宫东而得名,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建章宫位于城西,是汉武帝时兴建的,其宫殿楼阁远远多于未央、长乐。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为修建它的九庙(祖庙)拆毁了建章宫,遗留到今天的也只有高、低堡子的前殿,太液池的遗址而已。
唐长安城在龙首原北麓,它的兴建比汉长安城晚了八百年。唐长安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隋文帝杨坚创修的,名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所有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十分高大雄伟。
外郭城为一大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每面各有三个城门。
皇城和宫城在外城郭北部中央,宫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
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
唐长安城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中有城,在此之前,未有先例。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长安城遗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筑物。大、小雁塔均位于西安城南。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创修的。之所以称为雁塔,并非形似 雁,据说与佛教故事传说有关。大雁塔共开层,高六十四米。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 优秀典型。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707——709)年间创修的。由于塔形小于雁塔,故名小雁塔。从 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分。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初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四十三点三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旅居这里的 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荣。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是诗歌。

唐朝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见于《全唐诗》一书中就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不少诗人还任过官府的官职,如:陈子昂、王昌龄、高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等。
唐朝的诗歌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中国历代都有普通百姓将它作为启蒙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人都能随便背诵若干首。足见唐朝诗歌的繁荣和深入人心,它也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在古文运动的旗帜下进行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也给唐代和后代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这种交往,很大程度上和丝绸之路有关。
“丝绸之路”是西方人的称谓。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和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物。
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逾葱岭,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逾葱岭。后来还开辟了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称为“北新道”。(唐代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这条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下去。)
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汉、唐长安城的繁荣。
唐代的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或称〈渭城曲〉)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有一定的帮助。
唐长安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为适应唐末战乱的形势,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不得不进行缩城。他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就是“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这座新城的规模为今天的西安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的长安城,由于战乱,很少建树。
北宋时期战乱减少,但却处在前沿阵地,经常受到西夏的威胁,也难于发展。
元代,长安城有了较快的发展。意在利旅行家在他的行记中对元代长安城的发展作了精彩的描述。
元代的发展和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继续发挥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安的名称是明初才有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936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到了清代,随着满族迁入西安,修建了一座专供满族居住的满城。它位于城的东北隅。
自五代以后,西安城的历史作用主要为一方军事重镇。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清代末年,西安城的人口才十一万多。
如今,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迅猛,有目共睹。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也已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令世界瞩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