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随想录>>、大散文、文化散文、凸凹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

如题所述

1.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共五集,因“讲真话”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巴金在《随想录》中被称为“说真话的大夫”。
2. 大散文是指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散文理念和创作实践,它强调散文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提倡散文化笔法,追求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
3. 文化散文是指以文化为主题或背景的散文,它关注文化现象、文化心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强调文化和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 凸凹体是一种散文风格,指在文字中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伤痕文学是指文革后出现的一批反映文革时期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的文学作品,它以真实、深刻、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6. 反思文学是指文革后出现的一批文学作品,它不再只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而是通过反思历史、反思人性、反思社会等方面来深入挖掘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7. 寻根文学是指文革后出现的一批文学作品,它不再只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灵创伤,而是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来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7
补充一点:《随想录》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有茹志鹃《剪辑错的故事》。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第2个回答  2011-06-21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写作潮流,以致“文化大散文”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文似乎就只有“文化”一途了,散文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文化大散文”终结论,值得深思。确实,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入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文化和历史那阔大的阴影里,那无论如何都是与文学所需要的创造品质背道而驰的。如今,当“文化大散文”的首创者余秋雨宣布搁笔不写,“文化大散文”热似乎也该落下帷幕了。散文作为最自由的文体,需要重新出发,重新寻找新的可能性,惟有如此,它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尊重。

凸凹,(1962.3— ),本名魏平,男,先锋诗人、实力作家。2006年开始“凸凹体”写作并在诗界形成新的影响。“凸凹体”大概是指那些以标点符号作为诗句开头的诗吧。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