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建筑中国以木建筑为主而西方以石建筑为主?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建筑家技艺高超。这里还需强调的是,中国和欧洲古建筑选用的建筑材质不同,不是因为欧洲的建筑家缺少精雕细琢的技艺,也不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家缺少建造宏伟石质建筑的能力。但中国古代建筑家充分利用力学的原理,早已突破了木质材料不能支撑高大建筑物的局限。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匠人的技艺使得中国古建筑不需要应用笨重的石质材料。这里举个例子。意大利以砖石建造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约46.12米(151.3英尺);而同时期,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约为64米(210英尺),比木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要知道,木料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的1/20,中国古代技师却用纯木质结构建造出了屹立千年不倒的木塔,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技艺应该在欧洲建筑师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18
‍‍木材的特点就是可以横向承重。中国人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的,用来做建筑也是有活力的,是天人的一种融合,而石头是冰冷无情的,是远人的。。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第2个回答  2018-12-18
‍‍西方人笃信宗教,相信彼岸世界,要建立教会的威严。因此西方建筑追求高大,这正是石头的特点,石头可以承重,可以在竖直方向摞起很高。所以你看西方教堂都是很高大,很尖耸,目的是给人以“抽灵魂”的感觉,让人感觉到石头的坚硬、力量,来体现上帝的高大,人的渺小。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如兰斯大教堂、科隆大教堂。而中国哲学则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道不远人。所以中国建筑都是相对低矮,贴近人,屋顶曲线优美,横向散开,错落有致的形势,让人感觉很平易亲近。‍‍
第3个回答  2018-12-18
‍‍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东西方建筑风格和布局的不同。西方人在建筑上侧重寻求纵向空间的扩大,因此多欧洲多建造多层建筑物。而中国人却重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中国古建筑多在平面面积扩大上下功夫。)例如: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修建年代邻近,并且二者总的修建面积也差不多,但欧洲人的计划用意是实现一座多层修建物,故宫则是以辽阔、深远的立体构造组成一个慎密的修建群,它的基地面积粗略统计是卢浮宫的一倍。如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建筑多以低层建筑为主,因此木质结构即可满足建筑的稳固度。但欧洲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因此要求采用稳固性较强的石质建筑。‍‍
第4个回答  2018-12-18
‍‍其实在影片《天降雄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成龙在收了罗马军团后(正真历史中其实没有罗马军团到过中国,电影只是借用了这个传言),罗马军人帮助成龙筑城,用到了水泥和滑轮组,这就是原因。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原始水泥,这使得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组装石料,加上滑轮组这种机械工具的运用,可以建造大型石材建筑。而中国古代一直都没有滑轮组这种机械。因而西方在公众场合习惯修建单体很大的建筑,而东方长于修建大规模的建筑群。说到底,都是因技术条件决定发展方向,而中国古建筑也发展出精巧绝伦的榫卯等木工结构。可惜最后在实用性方面,这些木工结构还是败给了金属钉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