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诗词学习内化为语文修养

如题所述

怎样让诗词成为一种语文修养呢?

《新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可见,背诵古诗文对学生何其重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身为语文教师又承担着教科研组长的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将课内与课外的古诗文诵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通过诵读经典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增强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被经典古诗文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课前2分钟的学习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首诗的,我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博士。
二、利用古诗特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从古诗文诵读中发现自然美
很多写景古诗都是作者游览于此而诗兴大发,当即一挥而就。一首诗即为一幅画,读这样的诗,不亚于游览于湖光山色之中,自然会有心旷神怡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自然留于心中。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学这首诗,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与画面融为一体,不仅能充分理解诗的内容,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如根据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创意,设计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画面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将诗人所追求的“真实”寄寓于其中。学生通过分析和欣赏画面,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作品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
(二)从古诗文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诵读,是古诗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字数整齐划一,节律分明,诵读时要充分注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4
春节期间诗词大会、飞花令霸屏, "行走的中华小诗库"联手挑战30联飞花令、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超级飞花令上演“神仙对决”等话题引起点赞好评不断。同时,“只会背诗有什么用?”“死记硬背是了解诗词文化的正确路径吗”等质疑的声音,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思考。

一边羡慕荧幕上“别人家的孩子”,一边担心学习传统文化用错了方法,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传统文化怎么学才能提高语文素养、积累人文修养?家长们不妨先学一学子曰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从“腹有诗书”到“气自华”,读诗重在消化理解

学习诗词文化虽然不只是为了学语文,但却是语文学科考试和语文能力评价的重要考察内容。语文能力,简单地说可以分为识记、理解、表达三个层次。识记是识别和记忆,是最基础的层次。理解是指领会其意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它不再只是机械地在大脑里复制语言材料,而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有条理地分析,进而获知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意涵,使语文能力走向内在。表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为基础,在分析综合的前提下,表露自己的意愿、想法,是较高层级的能力。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一部分观众质疑,就在于它考察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的记忆量上,在语文能力上,更多地表现在识记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是追求认识和记忆,要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全面理解、掌握了传统文化,才能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气质,做到“为我所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4
诗词积累多了,自然就出口成章,你的语文修养自然会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