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急需

1、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极大影响,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社会基础还相当薄弱,尽快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其意义十分重大。

必须大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各种宣传舆论媒介应十分注意引导民众自觉地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逐步使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2、把保护自然资源提到国策的高度来认识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应有的最基本认识。在生产力中,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然资源,它是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强执法力度

为了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要尽快着手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构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时,应彻底纠正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对环境执法进行有效监督。

4、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研究,并将其计入生产成本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现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

5、环境管理中的评价、“三同时”、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现有环境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应加以完善,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明确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队伍,对建设项目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定价,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超过生态阈限的建设项目应坚决杜绝上马。

6、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使我国经济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扩展资料

自然资源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3、资源间的联系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资源利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5年和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9部环保法律,50多项行政法规,200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00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9个生态省、528个生态示范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17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2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488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和2300个省市级“绿色社区”。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十一五”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物质基础。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否则,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调必将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甚至影响文明的进程。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但是这对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是完全可能协调的,我们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又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逐步好转。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时修复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努力实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统一。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进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面临新形势实施的伟大战略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地区。当前,城市和工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经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产生了十分严重恶劣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也正在产生大量污染影响环境、破坏生态。因此,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廓清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生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促进大范围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更加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找到出路,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找到依靠,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使环境资源保护步入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统一。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备受关注。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我们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大力倡扬“天人一体”的思想,弘扬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强力推进绿色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

参考资料:http://www.rmlt.com.cn/NewsShow.asp?NewsID=77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必须做到: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统一。

具体到:
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废料产生并开展回收利用。
②对已产生的核废料分类收集,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分别贮存和处理。
④向环境稀释排放时对策。
③尽量减少容积以节约运输:
⑤以稳定的固化体形式贮存、贮存和处理的费用,以减少放射性核素迁移扩散
第3个回答  2021-06-19
生物资源开发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这就是渔业、狩猎业、林业等行业理论上常用的“K/2捕获策略”。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开始下降。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也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第4个回答  2007-05-24
计划利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