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翻译

如题所述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1)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今湖南阮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xiè,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编辑本段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28),断其喉,尽(29)其肉,乃(30)去(31)。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编辑本段解释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7,跳踉(liáng):跳跃。   28,阚(hǎn):同“吼”,怒吼。   29,尽:吃光。   30,乃:才。   31,去:离开。
通假字: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 “习”同“悉”,熟悉。
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一词多义:
  1、以为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2).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1).慭慭然,莫相知。 (……的样子)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1).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2).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3).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4).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1).益习其声(渐渐)   (2).益狎(更加)
编辑本段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做神,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虎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往往的观察它,觉得驴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的动物。(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于是老虎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去。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编辑本段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高兴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编辑本段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编辑本段《黔之驴》习题
  后有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 (qián )无驴 ( hào) 好事者 庞(páng) 然大物 远遁(dùn )   窥 (kuī ) 之 稍近益狎(xiá ) 跳踉( liáng ) 以为且噬(shì )己也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害怕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技止此耳( 本领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柳河东集》,作者___柳宗元 _____ ,字 _子厚   __唐__代文学家。黔 四川,地名,包括现 贵州、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骈文___相对的文体。唐朝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苏洵___、___苏轼___、__苏辙_____、__王安石_____、___曾巩___、___韩愈__、__柳宗元___、___欧阳修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偷看)   ⑵ 远遁 (逃走 )   ⑶ 以为且噬己也(咬 )   ⑷ 蹄之( 用脚踢)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庞然大物 ⑵ 黔驴技穷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答: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7.老虎的心理描写。   答: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 觉无异能者虎因喜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驴。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编辑本段课外拓展
  1. 黔驴技穷   2. 黔驴之技   3. 庞然大物   【1】别看这人是一个“庞然大物”,但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驴之技,面对这一窘状他必定已是黔驴技穷。   【2】老虎能吃掉驴子这个“庞然大物”,可见它的聪明以及驴子的黔驴技穷,在现实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驴子一样,只有黔驴之技。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东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进步集团,推行了一系列激进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颓局。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长期的谪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统治集团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腐朽与丑恶,并形诸笔端,本文及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写的。   从创作上看,他是在散文、诗歌等多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文学家。尤其是杂文和游记,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为一种稳固而成熟的文学样式,令人瞩目。
学习本文,阅读全文,弄清其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驴刚被运到黔地后,老虎最初见到它时那种恐惧、谨慎的心理和表现。   第二部分(第②段):写虎逐步试探、了解驴并最后把它吃掉的经过。
思考:
  1、分析说明文章开始特别交代“黔之驴”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意义?   通篇故事写虎、驴相斗。作者所选写的这两个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凶猛;驴庞大而无能,照理一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无法形成了。而文章开始,先给了一个限定——“黔无驴”,这就使读者明确地看到,故事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虎猛,然而一时并不了解驴的虚实;驴无能,然而暂时还能依仗着外表的庞大来唬人。老虎是一步步地了解对方;驴是一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终引出了故事的结局,从而表现出既定的主题。所以,不难理解,开头的这三个字,是全篇的铺垫与总起,是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笔。   2、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审慎、稳重、细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3、本文可分为六个层次,找出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词语。   以为神 慭慭然 大骇 甚恐 益狎 因喜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层次清楚;对驴的描写则抓住其什么来写的?   文章通过心理、动作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对驴的描写则抓住其形体的庞然和驴的“鸣”、“蹄”来写,形象传神。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则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过是像“黔之驴”那样,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6、《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是?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编辑本段引作者简介
著名的文学家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并且曾任柳州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韩愈共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次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0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贵州这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了神奇的东西,躲在树林中偷偷观察。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开了,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慌。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但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攻攫取。像现在这样(被吃掉),可悲啊!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喜,计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27),断其喉,尽其肉,乃(28)去(29)。 1,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16,习:同“悉”熟悉。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5,技止此耳:技:本领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6,跳踉(liáng):跳跃。 27,阚(kàn):同“吼”,怒吼。 28,乃:才。 29,去:离开。 30,因:因为,因而。 通假字: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 “习”同“悉”,熟悉。 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一词多译: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第2个回答  2011-05-21
柳宗元

《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5-21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第4个回答  2011-05-22
原文: 标题:黔之驴 作者或出处: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或注释: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以”后边省去“之”字。
[7]蔽:隐藏。
[8]窥(kuī):偷看。
[9]稍:渐渐。
[10]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1]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12]骇(hài):惊惧。
[13]遁(dùn):逃走。
[14]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
[15]然:然而,但是。
[16]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者,这里相当于“……似的”。
[17]搏:扑,击。
[18]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9]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击。冒,冒犯。
[20]不胜怒:非常恼怒。不胜,不禁、不能承受。
[21]蹄:踢。
[22]计之:盘算这件事。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3]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止,只、不过。耳,相当于“罢了”。
[24]跳踉(láng):跳跃。
[25]?(hǎn):虎怒吼。?=口+阚
[26]去:离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