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名字还有哪些词表达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如题所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韵译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

注释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的典故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用典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辛弃疾也被任命为安抚使。但是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这位大臣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真的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辛弃疾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三、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四、带领同学朗读全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五、赏析:

上片(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

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1)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3)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4)“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6)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提问:想起了孙权,作者本是豪情万丈,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追寻了。但是,仅仅是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吗?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繁华景象,风流—英雄遗风)

此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1、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2、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3、“想当年”三句: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曾在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但得不到认可。在此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