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何宁愿销毁食品,也不选择出口?

如题所述

有人问,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为何不增加出口来化解国内的生产过剩呢?

经济大萧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从363点开始一泻千里,到10月29日的短短一周内,股市下挫40%。美国股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的GDP

以1929年为例,消费者占比72%,工商业者投资占比18%,美国政府使用略少于10%,出口略大于10%。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人失业率不断上升,老百姓没有收入,也就无法正常消费,因此,消费者比例暴跌。消费者需求下跌,工商业投资势必跟着下跌。

然后,美国便上演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一边是成千上万饿着肚皮的流浪者,一边是忙着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的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将小麦和玉米替代煤炭成为燃料。

既然商品“过剩”,为何不增加出口?

美国的股灾引爆全球经济危机,美国的股市并不纯粹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世界各地很多有名的公司都选择在那里上市。美国股市崩盘,没有哪家股票能够独善其身。

一、国外需求下降

美国大资本家通过购买外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来对其进行投资,当美国企业发生金融危机后,他们势必会大量抛售尚未受到严重影响的外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意味着,外国上市公司也难以逃脱崩盘的命运。

连锁反应将从股票市场传导至现实市场,外国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不得不减产降薪裁员,失业率飙升,意味着外国的需求也在迅速下降。对美国依存度较高的几个国家率先遭到冲击。

据统计,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飙升到25%,德国失业率逼近30%,日本经济衰退了8%等。

二、国际贸易壁垒

如果美国想要增加国际贸易,必须降低销售价格,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降低税率或者国家补助出口补贴。但对于进口国而言,除非是必须进口货物,否则必然提高进口关税来提高美国商品价格,从而保护本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就是反倾销。

三、落后的运输和包装

产能过剩的产品往往是日用消费品,可存储周期短,例如牛奶,就1920时期,根本没法达到长时间存储。

当时国际运输,以远洋轮船为主,如果货物包装不好,比如小麦、玉米之类的农产品,一旦遇到海水浸泡,那么轮船还没到达大英帝国,便已经腐烂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面对高昂的包装成本。而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又必须维持或降低销售价格,当销售单价低于生产成本或者是过剩商品的边际成本时,换句话说就是得不偿失,谁还会做那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当然,美国的农场主也不会干这种蠢事。

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让世界经济衰退10年,那么什么导致了股灾呢?用管仲的话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

1920年起,美国人吹嘘自己迎来了最好的黄金十年。那段时期,机器开始代替人工,生产率一路飙升,原来产业工人的失业率也一路飙升。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即使没下岗的人工工资增长十分缓慢。正是因为这样,财富渐渐地集中到那些大资本家手中,便投资更多的机器,工人继续失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路上扬。

如此恶性循环,终于有一天,老百姓入不敷出,只得节衣缩食,而用于绝大部分财产的少数富人也无法消费那“过剩”的需求,于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急剧下降,二级市场那美丽的肥皂泡应声破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其他国家的人也同样没有钱购买食物,而且为了不扰乱市场价格,他们宁愿倒掉,也不便宜出口。
第2个回答  2021-01-15
通货膨胀其实就是供过于求,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就是减少供给,以达到供求平衡,当时很多国家都在遭受经济危机,一是出口不出去,二是销毁商品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第3个回答  2021-01-10
因为出口的价格太低了,即便是出口,也会出现严重的亏损,所以那些农场主宁愿销毁食品,也要保护将来食品的价格。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