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4

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可以引发海啸,龙卷风等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是非常频繁的,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在500多万次。地震的影响非常的广泛,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灾害。

扩展资料

地震方式

B返A物质大都以两种方式突破或超越地壳底层。

1、水平锲入。

地壳底层并非圆滑凹面,有的深深锲入地幔,有的被地幔深深锲入。统一个区域,B返A物质所蕴积的应力如果小于A层底层的纵压,但却大于A层锲入软流体的横压;A层锲入体受B返A物质的应力作用必将上下分离。

A层锲入体突然上下分离,在地表上首先感应是上下弹跳。这种弹跳在重力异常地区尤为强烈,因为这就象受到拖拉的弹簧,如果拖拉力越大,其反弹力就越大。水平锲入分离,破坏了一个区域的重力平衡和结构的坚固,因此,这个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震动不断(余震)。

水平锲入分离极易引发地表隆起和地表裂缝等地质现象,这是因为均衡状态的地壳由于下沉负荷减轻而上浮。地壳上浮,相应地表面积会增大,因此在相应的地表上会发生由表及里的地裂缝。

2、纵向锲入。

一个区域,B返A物质蕴积的应力如果小于周边横压而大于A层底层的纵压,就会在纵向上对地壳底层实施突破,导致地壳在纵向上突然分离,比如,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等。

通常,纵向锲入对地表不会产生大的震动,而且引发灾难也相对微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31

是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为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扩展资料:

地震的自我保护:

1、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2、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3、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28

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如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

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

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1,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等。

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2,避震要点: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如: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2.内墙墙根、墙角;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而以下场所不利于避震:1.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2.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3,埋压解救: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4,震后措施

1.迅速恢复与外界的通信联系;

2.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3.迅速排除险情;

4.恢复医院功能或建立新的医疗救护点;

5.迅速有效地组织抢救被埋人员;

6.加强社会治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地震成因

百度百科-避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6-06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参考资料:江寒雪 - 见习魔法师 二级那得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