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积少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与马克思有什么联系?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确定的基本战略方针
  是“持久消耗战略”。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
  战役都是在这个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在淞
  沪会战中,国民党投入了当时主力军队的三分
  之一,同日军进行了3 个月的阵地消耗战。虽
  然广大官兵英勇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自
  己也伤亡惨重,损失了30 万精锐,最后以失败
  告终,使国民党军队元气大伤,对以后的长期抗
  战造成很大的不利。
  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国民党不得不重新考虑
  战略方针,调整作战部署。1938 年初,国民党
  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检讨各个战场的作战得
  失。白崇禧认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军如继
  续按原战略方针与之硬拼,恐难以持久,建议制
  定新的战略和作战计划,提出了“积小胜为大
  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新的战略方针,为蒋介石
  所赞同和采纳,并通令全国各战区执行。白崇
  禧解释说,所谓“积小胜为大胜”,就是由于我军
  装备远不如敌人,不宜与其打大仗,拼消耗,应
  以小战形式袭击敌军。今天杀死敌人一百,明
  天杀死敌人几十,数目很小,只能说是小小的胜
  利,但把各处的小胜集合起来,就足以成为大胜
  利了。以小胜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就能
  渐次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最后打败敌
  人。所谓“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运用“全
  面战术”,不守一点一线,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
  在广大地区同敌人周旋,以广泛之空间换取整
  备战力之时间,以达到消耗敌力获得最后决胜
  之目的。 白崇禧认为,日本兵备强,但国
  小资源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弱国,土
  广民众,资源充足,能够长期战争。在强敌面
  前,我们应暂时放弃一些地方。但随着敌人深
  入内地,我们可以在辽阔的土地上运用灵活机
  动的作战方法,逐次抵抗,分散日军兵力,赢得
  时间,长期抗战。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是白崇禧
  总结国民党实施“持久消耗战”方针以来的失败
  教训而提出来的,它使国民党抗日战略指导思
  想更为具体化,容易为兵众所理解,一度成为国
  民党各战区部队所流行的战略口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5
小诸葛 白崇禧说的!
相似回答